10月19日,中国女排惜败意大利,
无缘今年的世锦赛决赛。
比赛都过去两个礼拜了,
在海南文昌,比赛的余温还未散去。
当地人见面寒暄,第一句总是:
“比赛看了没,女排太可惜了。”
紧接着一句“想当年”,
就把回忆拉到了60年前:
image image两位老人在村里看排球。图 袁琛/摄
1958年,全国少年排球锦标赛,
文昌少年排球队首战上海队。
上海队在当时可是种子队,
而文昌队名不见经传。
赛前一晚,两队去训练场摸底,
文昌队身高比对方矮一大截,
而且竟然:没穿鞋!
上海队看完摇摇头,
撂下一句“不行”,扭头就走……
image第二天,正式交手,
文昌队还真的光脚上场,
惹来全场一阵爆笑。
结果,文昌队“快球”出招,无人能敌,
3:1轻松拿下比赛。
上海乃至全国的媒体都傻了眼,
一群光脚的岛民竟如此厉害!
文昌排球一战成名,
还印证了一句至理名言:
image image紧接着,文昌队一路杀入决赛。
决赛在秦皇岛进行,
对手是当时还是同省的台山队,
要知道,台山是赫赫有名的“排球之乡”,
却被文昌以3:2险胜。
从此,文昌排球声名大噪,一发不可收拾。
imageimage文昌中学渐战佳绩,人们戏称这是一个冠军换来一个体育馆。
当时,全国人对文昌队的好奇只有一个:
image很多人都以为他们穷,买不起鞋,
但其实,
文昌人才不是没钱买鞋,
而是在文昌,穿鞋才打不了球。
文昌,坐落在海南省的东北部,
三面环海,椰树成林,
自古以来多侨民。
外出读书的文昌人回乡教学,
也把排球带了回来。
都说读书人斯文,
image image image在旧中国时期,
文昌确实很穷,学校没有体育设施。
但这里有高大的椰树林,
既挡风又遮阳,
到处都是天然的排球场:
把椰树棕搓成绳子,
往椰树上一挂,就是球网。
人多球少,
人们就用猪膀胱和椰树叶编成球。
image image两个孩子在村口,一根杆当球网。 图/海南日报
海边多沙地,
穿鞋打排球容易硌脚,
人们干脆赤脚上阵,
更舒服,也更凉快。
不管多穷乡僻壤,
场地条件多“不规格”,
文昌人都打得乐此不疲。
文昌的娃娃会走路,
就开始学打排球了。
image image在那个闭塞的年代,
文昌女人大多下田干活,
男人搞副业生产,
多出来的时间,
image到了二三十年代,
有了华侨经济的支持,
甚至发展出了赛事。
村与村、镇与镇之间,
一年四季,比赛不断。
尤其是沿海地区,
一到傍晚,
居民、农民、渔民齐聚操场,
轮番上阵,一晚上就这么过去了。
image imageimage村民们围观比赛。图 袁琛/摄
在大型的庙会祭祀中,
排球比赛反倒成了主角。
比赛持续两三天,
远近高手闻讯而来,
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都来围观。
比赛一结束,
冠军队便当众牵羊宰杀,
与村民们一起酒宴庆贺。
村民们回到各自村里,
还会讨论好几天球赛盛况,
评论球技,赞扬高手。
image image村民们爬上墙观看比赛。
你以为他们就这样培养出了众多高手,
那你就太低估文昌人的玩心了。
或许是岛民天生乐天派,
文昌人打排球,
image所以,在平日里,
很少见到正规比赛的6v6,
哪边比分被落下了,
场边观众甩掉鞋子就上场。
球员平均实力强的一队,
以少打多、越打越多的情况很常见。
image“野路子”的文昌人,
发明了很多“野”玩法。
大多数人喜欢的,
还是最原始的高举高打,简单粗暴,
喜欢球扣得“像椰子砸地一样”掷地有声。
技术高超的,
抄起板凳也照打不误,
经常把用手的打得满地找牙。
image image板凳排球。图 袁琛/摄
虽然在中学生群体中,
文昌男女排球队经常通杀全国,
只是开头那历史性的一刻,
再也没有出现过。
“快球”的大招不是什么秘密了,
在全国专业的成年人比赛中,
文昌队身高不占优势,
也就基本没自己什么事儿了。
但这没有妨碍文昌人享受这项运动。
文昌选手成年后,
基本转战民间比赛,
没有年龄、技巧和专业的限制,
人人都能上场,
正如岛民们朴实的内心:
image image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