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梨渊释子
映日荷花别样红晨起,点一支檀香,2873的数字一直烙在心里,虽然它攀升的脚步在减缓,可是每一个冰冷的数字后面依然都有看得见的悲恸和离别,生死离别是生命中最难以承受的痛,2873后面有多少人经历了这样的伤悲?又需要多久的时间才能修复这心口的裂痕?听鸟鸣声起,点一支檀香,宽慰逝去者的灵魂,也宽慰活着者的灵魂。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我一边拿起冷锅洗米一边听着苏轼的词。于我于我的家人于我的学生,词诗无疑是这段疫情里朝夕相伴的挚友,是莫大的慰藉。
一本拼音版的唐诗一本拼音版的宋词是封城禁足之前我和孩子们在图书馆里借回来的,虽然自己家里也买了两本《唐诗三百首》,但是我们似乎更喜欢那两本泛黄的书,2004年山东印刷的,有过去读者读过的痕迹,有着与诗人词人一样的历史沧桑感,真是如获至宝。
遥忆云中咏“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我早上朝读读着宋词,大儿子早饭后亦读着宋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小的吃中饭时候突然来一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我给学生上网课讲诗词,也提醒学生积累课外诗词,还教学生唱诗词。”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经典咏流传的歌手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唱得清越明了又铿锵有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们把《送元二使安西》中的离情别意唱得荡气回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们又把《山居秋暝》唱得清新俊逸,超凡脱俗。所以我也跟着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细嚼苏轼的旷世洒脱与豁达,学生也跟着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体会曹操对天下贤才的渴慕与希冀,儿子也跟着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感悟王勃博大的胸襟乃至初唐之后将迎来的盛唐气象。
吃饭饭桌上大的即兴提议用“潇潇”飞花令,我说:“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大的含笑而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小的应声而出:“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不知道小的是在”喜洋洋”听读机里听的,还是听哥哥读的时候记下来的。
午饭之后大儿子摘抄诗词,他抄诗文,我抄解说。下午练毛笔字,我写“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大儿子写“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先生也凑过来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小的不会写诗,就画几只鸭子脚印,我给他旁边题个“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萧萧班马鸣我跟学生说我背了《春江花月夜》,没几天,一位学生说老师,我背了《琵琶行》;一位学生说,老师我正在背《滕王阁序》;一位学生说,老师,我背了《长恨歌》,甚好,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把我儿子画的李白的《送友人》分享给学生看,色彩明丽,清新俊雅,学生也分享一副她画的郑锡的《望月》,暗香浮动,清辉疏朗。
我把我和儿子背的诗词目录发给学生,学生也发过来他们背的篇目,遇到一样的就特别有知己相逢之感。遇到不一样的,只要我看到喜欢的也把他们偷过来,学生看到了不一样的也会缠着我讲诗和诗人的故事。
诗词是一种重逢,儿子在看动画电影《风语咒》的时候,一个说妈妈里面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个说妈妈里面在说“物是人非事事休”,他们怎能不欣喜万分?诗词是一种重逢,学生说,老师,疫情当前,虽然我们足不能出户,但是我们可以在同一个时空下,一起阅读,一起品味诗词,甚至能和同一个诗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怎能不叫人感到心灵的慰藉和幸福呢?
“何当共读香芸帙,最是诗情画意时。”一起读书,读诗词,待到校园重逢时,学生定会个个“腹有诗书气自华”,待到儿子初长成,可真明了当年疫期读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