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新经济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政治上各国都在变革图强,各诸侯国从西周遗留下来的政治遗产也在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中逐步消亡。周初,士作为贵族阶层的最低等级,有一定数量的“食田”,受过“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为卿大夫的家臣,但是到了春秋战国,这一动荡的大时代背景下,士这个阶层发生了分化,他们既无田可食,又失去原来的职守,成为了传授知识的教师,或者主持仪式的司礼者,士也就成为了知识分子的通称。他们的一部分人,依附于诸侯大国的大臣,成为门客,为主人出谋划策,奔走游说,另外一部分人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宣传自己的思想。这样在思想文化领域就出现了各种思潮和学派的交锋与动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我们通常把诸子百家概括统指为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等十家,其中影响后世最大的是儒、墨、道、法这四家,这些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为我们所指的“鸣”,发出不同的学术见解和时局看法,独立阐述自己的学术思想;同时面对其他学派对本派学术的不同意见,予以辩论和反驳。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群诸派学者,并不是抱守书斋的知识分子,他们主张学以致用,为了救世,他们用自己的学说去游说各国,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和治国方略,这样就会与诸侯国的守旧势力或者其他学派的政治主张,发生激烈的争论,即我们所说的“争”。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间很长,问题也很多,情况很复杂。总体可以概括为比较大的三场大辩论,第一场是儒墨之争,双方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双方唇战的落脚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这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场争论,双方聚焦在“德治还是法治”上面。正是这些思想上的争鸣,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文化大繁荣的时代,这个时代群星闪烁,人才辈出,诸子百家的思想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宝藏,为我们烙下了中华民族思想性格的底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