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回)
欧亨利《二十年后》是一个让人悲喜交加、感慨万千的故事。
这个故事源于吉米和鲍勃二十年前的一个约定。
情节很简单:鲍勃和吉米是打小一起长大的好兄弟。鲍勃聪明,不愿意在纽约守着“老套套”,想去西部闯荡。吉米木讷、老实,留在纽约。临行前,两人定下二十年之约。二十年之时,他们都重情守信,如期赴约。但是,吉米无意间发现,昔日的好兄弟竟然是通缉犯!他让便衣警察逮捕了鲍勃。
我们再来看看吉米和鲍勃这两个人物形象。首先是沉稳机智的巡警吉米。开篇作者就表达了对吉米的欣赏:威风凛凛,体格魁伟,处事机警,行动潇洒帅气(警棍玩儿的多姿多彩),是一个威风帅气沉静干练的巡警,一个太平社会的卫士。后来,通过鲍勃的叙述,既交代了事情的原委,也让吉米的形象更加丰满、完整。然后是得意忘形的惯偷鲍勃。作者对鲍勃描绘较多,尤其是大量的语言描写,既充分展现了人物身份特点,又交代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也突出了鲍勃重情守信的个性特征。如:
“……而我来来往往又行踪无定……要说忠诚可靠,这老兄天底下数第一,他绝不会忘。今天晚上我千里迢迢跑到这家店门口等着,如果老朋友当真来,跑这一趟值得。”
“你猜对了!吉米要是比得上我一半就算他不赖。他是个大好人,就是迟钝了点。我发财可也不容易,非多长几个心眼不可。在纽约什么都守着老套套。人要开窍得到西部去。”
“好极啦!我想到手的都到手了……”
同时,作者对鲍勃的细节描写也极其传神。如:划火柴点烟的瞬间,右眉边的小白刀疤,暴露了其真实身份。再如鲍勃的无意间的露富:领带扣针上的大钻石,手表上的小宝石。
在灭了灯的五金店门口,两人相遇。
当吉米知道来人是赴二十年之约的鲍勃时,并没有贸然相认,既表现了他的冷静沉稳,也推动故事情节继续向前发展。当一根火柴暴露了鲍勃通缉犯的身份时,吉米仍然不动声色,并继续询问,尽管内心早已翻江倒海。这些细节足以说吉米的沉稳、干练、机智。确知鲍勃就是通缉犯的时候,吉米面临两难境地:一边是昔日好兄弟,千里迢迢,来赴当年之约,重情守信;一边是警察与通缉犯的死敌身份。抓捕?与情相悖;无视?与法不容!怎么抉择?这是个重大的考验。
此刻,我想起了审判柏林墙卫士的事情:
一个冬夜,守护柏林墙的东德卫兵射杀了企图攀爬柏林墙逃向自由的克利斯。九个月之后,围墙被柏林人推到,而这个东德卫兵站在法庭上因为杀人罪而接受审判。柏林法庭最终的判决是:判处开枪射杀克利斯的卫兵英格·亨里奇三年半徒刑,不予假释。他的律师辩称,他们仅仅是执行命令的人,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罪不在己。法官当庭指出:“东德的法律要你杀人,可是你明明知道这些唾弃暴政而逃亡的人是无辜的,明知他无辜而杀他,就是有罪。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是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
虽然,吉米和守卫者面临的情况有所不同,守卫者面对的是暴政下的执行命令,但是,出于良知,他有将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义务。而吉米则受困于法网之下的柔情。他需要在情与法之间做一个抉择。当他确认鲍勃是通缉犯的时候,没有动手,也无法下手,因为这段真挚的友谊。在确认鲍勃在半小时之内不会走开的情况下,他悄然离开,让其他便衣代劳。如此,既兼顾了真挚的友谊,又坚守了警察的职责。最终,在原则之下有所变通,情与法两者兼顾,对得起自己的良知,也体现了一种守住底线的圆融。
毕竟,道德(良知),是法律的最高准则。鲍勃千里迢迢来赴约,重情守信,结果却自投罗网。这一切都值得吗?
我认为,这符合人民的心愿,也是最合适的结局。鲍勃是通缉犯,是个屡屡得手的惯偷。吉米是警察,是训练有素沉稳干练的巡警。在法治社会里,警察和通缉犯如同猫和老鼠,就是死敌。通缉犯落网,掉进警察手里,是早晚的事儿。
既然如此,能不能让惯偷鲍勃落在巡警吉米手里?虽然这是他们死敌身份早就注定的结局。但是,鲍勃又是这么重情重义,千里赴约,二十年前的友情,他一直珍藏心底。以吉米的性情,他也不可能也不忍心亲自动手,否则,也似乎辜负了这些年的真挚情谊。
最终的结局是,鲍勃落在了另一个便衣警察手里。既有人性的温暖,也有理性的底线。通缉犯对友情的坚守,警察情与法之间的理性选择——坚守底线的圆融。
二十年之约,也有了最合适的交代。所以,这是最完美的结局。
作者借助吉米对鲍勃的处理方式,来要表达一种不失底线的圆融。同时,从文中我还看到很多,例如:关于友谊,关于正义与邪恶,关于法律与良知,关于底线与圆融等等。
三、教学设计:
1.仔细阅读本文,并做出尽量详细的批注。
2.细读本文的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
3.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吉米和鲍勃这两个人物形象,并说说作者对二人的印象。
4.你怎么看待鲍勃千里迢迢来见吉米这件事?你认为值得吗?为什么?
5.你赞同吉米对鲍勃的处理方式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6.请你尽情展开想象,为本文续写一个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