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使命
——自我认同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教育家的成长顺序是先成才,再成名,然后才成家。看到这句话时,我也在努力回想自己的教育历程,好像连最基本的成才都还未做到,还如何去谈成家。张老师在对教师命业一文中,提到了很多作为教师的基本教育素养和教学所具有的使命。对我的教育启发很大,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到如文中的那般。那么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讲,是有很重要的影响的。在读了这本著作之后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了自己的教师使命。
一、 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影响力之一就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归根结底学校教育还是要以落实到学生的知识能力上去,我们做为教师,最终的教育目的还是在知识的传授之上,张老师说:“无论什么样的课堂里面,教师总是一个指导者,他总是能给与学生正确的评价,提升、丰富学生的理解力。”这里其实就在强调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每个孩子都是独有无二的个体,在老师教育之时要给与中垦的评价方式,这里如何做到正确的评价。以我自己的课堂来谈谈我的做法,在我的语文课堂中更多的是注重于学生在课堂中的自我生成,很多时候当课堂分析的越透彻时就会发现其实文本上需要记住的东西并不多,更多的是体现在学生的自我表现上。我的语文课堂更注重于读和写,以前我也是上课就让孩子记笔记,跟着我的脚步去走,一堂课下来笔记满满的。但是满满的笔记并不代表着满满的知识。这种教师自我良好的心态,恰是孩子的困窘,像我们正处于基础教育之中,孩子难免会存在一些差异性。虽然他们在课堂中的笔记是相同的。课堂上的表现也差不了多少,但是在他们的自我理解力上是有很大的困难的。正是因为这种课堂的弊端,所以我改变了我的教学方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文本的解读上,除了必要的一些文学知识外,其他的解释和理解都是建立在文本的阅读之中,只要是深入去读了。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并不需要整堂课都在记笔记。这样满堂灌的做法就失去了学习的活力。
张老师在书中也提到:“评价一名教师,不能简单地去看他在课堂上讲了多少内容,讲课方式是否生动恰当。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在整体上对学生产生显在与潜在的、眼前与之后的深远影响。”对于这点我一直都很崇拜李镇西老师,他将这种生命化的教育做到了极致。这也和张老师的“慢的教育”理念相契合,教育不只是在课堂上的表现,他是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生命表现。所以教育是终身的教育。
二、 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足迹
“学生长大成人之后,教师的影响依然可以在他生命中产生回响,这就是教师影响力最具说服力的证据。”我一直都在孩子的生命下进行教育,每一个人的生命之中都会有几位最为重要的人。就像张老师口中的黄克剑老师一样。在我的学习过程中对我有着深远影响的是我师范时期的儿童文学老师。他的教育理念和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十分的契合,我的教育观和他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我记得在刚毕业的时候我有很多的教育疑惑,总是觉得现实的学校教育和我们所奉行的教育精神是有着很大的区别。我记得在我们毕业的最后一段时间老师对我们说:新的教育改变就要我们去实现了。带着这种期望我一直都遵守着这份教育之心,但是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在支撑。我也有想过放弃,可是当每次看到课堂上那一张张对知识渴求的脸庞时,我又坚定了下来。直到第一次听了魏书生老师的讲座,从此改变了我对教育的认识,从那时后起我努力寻找与我志同道合的“新教师”。
现在在张文质老师的号召下,发起了以生命为主题的教育。这种教育正是我们所缺乏的,这让我再次想起了我的儿童文学老师。这也就是生命化的教育,所以一位真正的教育者要以生命教育的形式去对待每一个所教的孩子,要在每一个孩子的生命之中留下足迹,留下对他生命有着导向意义的足迹。
三、 思想的启迪者
张文质老师说:“有影响力的教师,更为重要的影响力一定是精神的启迪,也就是说,教师自身的道德、生命行止、价值选择,将直接决定其影响力的深远与否。”自身的道德观决定了学生的道德品质。我们时常说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所以教师的道德对孩子是有着导向意义的,很多孩子的谈吐举止都能映照出老师的影子。一位好的教师对孩子的成长是很重要的,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讲就是要以身作则,以前我谈到很多男教师吸烟的问题。自己无时无刻都在吸烟,还整天在强调吸烟有害健康,对于这种现象我是不大赞同的。这里也不是说对吸烟者有什么看法。我只是单纯的认为作为教师在要求学生的时候,最有力的方式就是用自己的行为去以身作则,要用行动去感化每一位学生。
大道理说多了都会显得有些空,有些苍白无力、不切实际。我们可以有但不是用其来作为支柱,归根结底我们的教育还是要回归于生活。正如张老师在教师的使命81页的一段话:坚定地把教学视为自己的命业,视为一种信仰,视为生命的全部价值所在。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有影响力的教师。
四、教育生命
“教育生命”一词,是张文质老师在《教师的使命》这本书的封面的上一句话,从张老师的书中我也思考了自己的教育生命。
张老师在文中说到:学习的周期是相当漫长的,有时可能会延续一生。对于这种终生的学习想法。其实在我们读书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这种理念,但是却很少人去真正实践到生活中去,大部分人都是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就慢慢的丢失了这种习惯。我时常对我自己的学生谈我的职业认识,我给他们说其实我一开始选择师范的时候。并没有多大的抱负和理想,也谈不上什么奉献自己的想法,我只是单纯的认为只有教师这个职业才是唯一可以天天和知识打交道的职业。能天天拿着笔写写画画的职业,在我读书的时候我没有什么职业规划,我只是想着拿了那么多年的笔,一旦失去了我不知道该何处何从。我从未想到过一旦失去了它将会是一种怎样的结局。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使劲的读书,最后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在踏入师范的第一天看到校门后的石碑山刻着几个红色的大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那时候还不理解这几个字的真正含义,现在回想起才知道这几个字所承担的分量。
张老师说的很对,学习是要延续一生的。特别是我们作为教师的,只要我们还在教师岗位一日我们的学识就需要源源不断的进行补充。所以学习是我们终生奉行的事,也是我们的职业本分。而这种学习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
张老师说“渐渐的把书读慢,要深入地阅读,反复地阅读,可以读的再慢一点,想得更多一点,想得更周全一点。”而我还给自己加了一点,就是把书读薄一点。所以这里的学习思考我理解为两种含义——学习要思考,学习不思考的这种学习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就像我中学背单词一样,我记得那时候不管多难的单词,每次要听写的时候,我都只需要5分钟就可以记下一个单元的单词。而且是百分百的正确率,所以我的英语成绩应该都要归功于我的记忆力吧。但是这种临时的记忆是不长久的,更没有多大的意义。导致我现在对于英文处于一种无法描述的局面,我认识他,也会读他,可是就是不会写他。这都是年轻时候埋下的祸根,在今日得到了印证。这便是学习不思考的后果,而今日在我们的孩子之间也时常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我们说的不过脑子,听一遍就结束了并没有引起自己的思考。所以现在我大力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真正的将知识进行内化吸收。
我理解的第二个方面的含义就是学习和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的方法。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地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山建塔,一无所得。因此学习一定要结合我们的思考去践行去做到知行合一。
深入地去阅读学习才是我们学习的方式,有些书是需要多次去阅读的。甚至有些书需要一辈子不断的去阅读去实践。至少对于我的书籍是这样。我所阅读的每本书籍至少都会进行两次的阅读。我总是觉得只有读第二遍的时候才越深刻,才能对文本的精髓理解的越透彻。而在不同时期所阅读的感悟也是不一样 的。
五、活出自己
张老师在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说到:我们要不断的成为自己,最后才能成为一个更像样的人。
我想这句话不只是张老师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希望。无论我们接受怎样的知识理论,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只有不断的学习提升才能独善其身。才能成为最美好的自己。最后借用张文质老师在书本的最文首的代序中的几句话与大家共勉:“相信命运的人,命运领着你走,不相信命运的人,命运推着你走。”“我明白人成为人的各种不易,继续生活,就是不断深化自己的承担与担当。人是难的,困难而活着也就是为了不止息的思索,寻 找生命的依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