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慢悠悠
现代社会,变化太快,个人面对焦虑的唯一方法,既要随时准备入圈,也要准备出圈。
一个人想要在环境中很好的生存,需要了解自己,再根据环境,在入圈与破圈中灵活变通!
尼采说:“特立独行的人才能成为强者”,这就需要破圈,破圈有两种,一种是个人脱离集体,独立发展。一种是在集体中保持自我个性,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跟风,不内卷,不受他人影响。
尼采又说:“人要学会加入与他人合作,加入集体,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团队的力量胜于个人的力量”,这就要选择入圈。
特立独行和加入集体,看似两者矛盾,实则环境不同,做出的选择不同,下面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狼的故事,让你会瞬间懂得破圈,入圈的重要性。
一只狼加入集体,入了圈,遇到一头老虎,群狼扑食,待这只狼冲到前面,老虎肉没了,长期下来,这只狼,瘦骨嶙峋。
有一天,这只狼饥饿难忍,离开了团队,独自觅食,遇到一头小老虎,为了活命,拼尽全力咬死了它,收获了能吃几天的美食。
吃饱后心满意足,这只狼瞬间感到脱离集体破圈的好处。每天东荡西逛,不再回归集体,有一天,他看到树林叶子响动,内心一喜,有猎物,快速跑去一看,一群老虎,转身就跑,结果被一群老虎围攻而食。
这只狼入圈也是死,出圈也是死。如何做到不焦虑,保全自我,发展自我,根据当下环境,入圈出圈两者之间互相变通,任意转换。
有时候狼与人是相通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工作圈、学习圈、专业圈、家庭圈、朋友圈,生活圈,文学圈,艺术圈等,圈子如此之多。
选择发展适合自己的圈子,是需要不断破圈才能获得的。固守自己的圈子,只能目光变得狭隘,思维变得固执,大脑变得呆板。甚至会被淘汰,就跟那只狼的下场一样。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有敢于破圈的勇气,而不是待在自己已有的圈子,面对外部坏境的压力,不断滋生焦虑。
鲁迅本是学医的,他最初的想法也只是解决家人就医的问题,后来他毅然走出了这个圈子,因为他认识到医学只能救治人的身,不能救治人的心。鲁迅通过破圈,走进文坛。走进书法天地,破书法圈,走进绘画艺术领域,赞扬美好,批判丑陋,破艺术圈,走进历史深处,挖掘国人精神。
论破圈的本事,自古以来,苏轼属金字塔顶尖,散文能入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作在师父欧阳修名号之前。词与辛弃疾两人创作豪放派,后世无可逾越。书法与当时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齐名。画风创湖州画派,延续了文人画。美食首属东坡肉,还有羊蝎子,生蚝等。最厉害的美食家,就是用最便宜的食材制作出最诱人的美味,东坡做到了。
接着,服饰方面,制作出了子瞻巾,成为后世文人标配。他又是歌舞家,被贬定州时,为鼓励老百姓积极进行农业生产,填词作曲成为如今定州插秧歌舞的原型。他是建筑师,穷困潦倒时自己挑砖捡瓦修筑出了乡村别墅原型。中医界领袖,与沈括合写了苏沈良方。被贬黄州,开辟荒地,自居“东坡居士”,种地种的风生水起,当地农民也不得不佩服,坐在地头跟他侃侃而谈。
东坡上能陪皇帝太后治理朝政,下能陪乞丐农夫抚慰心灵。余光中说,如果要选一位诗人旅游,我不要选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也不要选杜甫,因为他太苦哈哈,就选苏东坡,跟他在一起人生乐趣多。苏轼代表了宋代的最高文学成就,苏东坡,华夏文明几千年也只有一个。他破了文学圈,绘画圈,书法圈,中医圈,生活圈,建筑圈,歌舞圈,农业圈,十几项顶尖才能至今无人超越。
从古到今,能人志士皆是破圈者,古之曹操,辛弃疾,今之毛泽东,周恩来,文武双全,诗词歌赋皆佳,带兵打仗无不勇猛豪迈。
如今科学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那个不是破圈者,马克思是伟大的哲学家,又走进历史河流,破了历史圈,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两大发现,一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一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行规律。他打破历史与哲学圈,走出圈外,关注自然科学发展,因为他看到了自然科学对工业和人类发展的巨大革命影响。才创作出社会主义理念。
屠呦呦,她跨越两圈,从中药中收集了大量的方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提炼有效成分,与西药结合,因为她看到了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科学紧密结合的美好前景。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长期封闭在一个圈子里,与别的圈子就会形成隔阂,如果我们自己对圈外再漠不关心,甚至躺在舒适的圈内怡然自得,那我们就会越来越孤陋寡闻,认知低下,慢慢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所以,时代需要我们破圈,时代需要我们身在校园,放眼社会。文科生应该多了解自然科学的新进展,不要以为读了许多世界文学名著就可以傲视别人;理科生也应多接受人文艺术的熏陶,不要轻视精神的熏陶对人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观赏艺术也需要我们了解美的规律,探索美背后的科学因素。
圈子和圈子之间又不可能是彼此纯封闭的,破圈并不是要抛弃原有的圈子,也不是仅仅为了让自己多几个爱好,而是让我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自由的心灵空间,进而产生更有创造性的思维,强大自己,发展自我,增强自己服务社会的能量。
说说我自己破圈的实践和收获, 通过“破圈”的方法,培养自己,我的两次记忆力减弱,感觉慢慢得到了恢复。
第一次记忆力减弱,是这样子的。小学时代,老师讲过的知识基本不会忘,成绩班上数一数二,小学备受老师青睐,也招来了不少同学嫉妒,中学时代,初一初二那时,我的记忆力大概可以用过目不忘来形容,语文,历史,地理,政治,同步练习册全本背下来是经常的事。政治考99分,错一个字也是常有的。那时,贪玩,感觉一点都没努力,考试考个全班第二,第三。初二暑假,那时候同学搭伴结伙下山摘山楂,野苹果,海棠果子吃。骑着自行车,拿了个蛇皮麻袋便去了。山路陡峭,那时天不怕地不怕的,追不上同学的脚步,下山路抬腿骑上自行车,风从耳边呼啸而过,感觉很刺激,拐过一个山头,妈呀,旁边一个立壁悬崖,吓得我直冒冷汗,手慢慢捏住刹车,过了悬崖,一头栽进斜坡边的树丛里滚落下去,被乱树丛挡住,头痛欲裂,眼睛直冒金星,使劲睁开眼,一片漆黑,啥也看不见。担心前面是悬崖,于是坐在山头慢慢等,希望大脑能减轻疼痛。眼睛能看得见,就这样在山头坐了一整天,同学们走时,喊我,眼睛稍微能看见一点光线,跟着同学们的脚步走出了山林,大家看我两手空空,各自给我分了些果子,回家没敢给父母说。
从那以后,学过的知识一遍是记不住的。这才开始反省自己,做笔记,记错题,像其他同学一样努力奋斗,记忆力减弱导致我上了高中,学习一下子困难起来,忽然成绩下降,很是不甘心,熬夜到12点,爬在床上睡着了,衣服没脱,作业本没收,第二天睁开眼睛直接下床冲洗脸后去学校。记忆力不行,咱就靠蛮力,中午吃过午饭,别人都去午睡,我拿着英语书,在教室后面,太阳低下背诵。背的热火朝天。如今想起来,很是佩服那时的自己。
现在想想,小时候记忆力超好,是因为爱好广泛,父母忙,没空管,看小说,听音乐,唱歌,跑步,爬树,自己亲手制作一些玩具,自由的接触大自然,无所不能。保持着一颗对万物好奇的心,不断破圈,去尝试……除此之外,学习上感觉困难就是从被狠狠摔后开始,但通过努力还是取得了自认为不错的成绩。记忆力在高考磨炼后通过破圈也恢复了不少。
第二次记忆力减弱,是生孩子后,人人都说,生完孩子,傻三年。如今想起来,这个“傻”说的就是记忆力减弱。半夜喂孩子,经常起来,这个记忆力减弱,变傻,可以肯定的说,不是生孩子得的,是熬夜熬的。两三年熬夜,便傻了两三年。
如今孩子上幼儿园,我又开始调整心态,重新开启,规划我的中年时代。
明白了破圈的意义,带着理论,我打破固守的文学圈,走进了历史,音乐,舞蹈,书法圈,发觉我的身体协调性更强。大脑更加灵活,随之心灵也更为自由,视野更加开阔,一边破圈,一边入圈,最近开始尝试走进绘画圈。为的是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力与想象力。用培养和教育孩子的心来培养,教育我自己,用养育二胎的力气来养育我自己。
我用自己的实践和经验所得,引导学生开始破圈,语文上学习困难的孩子,除了答题技巧之外,大多是因为感受力不强,导致思维不够灵活,知识面窄,认知不高,导致理解力受限。现在学校教育主抓考试技巧,这方面大多数孩子训练的炉火纯青,但感受力,知识面,理解力这三点是没有技巧可寻的。
于是,上课前,会放一些音乐,激发孩子的感受力,音乐里有波拉波拉的流水声,有山间的清风声,有欢快豪迈的壮志凌云声,有抒发亲情,友情,爱情的美好情感,有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祖国河山的思恋情。
偶尔遇到有关书画方面的阅读理解。也会带着孩子们欣赏名人名画,画作跟音乐有很大相通之处,画作是把眼睛看到的世界投放在纸上,一些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人物,村庄等。
音乐是把看到的,听到的,通过声音表达出来,慢慢听,就能听到音乐表达的另一个世界,阿宾的二泉映月里的优美画面,月光曲里月光照耀下的大海由平静到波涛汹涌,梁祝曲子里凄婉的爱情,萱草花的歌声里对母亲的怀念与依恋。用心去感受,就体会到了人间值得,父母的无私,友情的美好,爱情的伟大。
由音乐和规划延伸出来的舞蹈,是把抽象的绘画,音乐转变成具象。用动作把音乐表达的,绘画表达的演示出来,一目了然,更容易理解抽象艺术的内涵。所以,舞蹈与音乐,绘画,语文也是相通的。去年河南卫视把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变成了舞蹈《只此青绿》,一幅图,把祖国大好河山尽收眼底,再用舞蹈演绎出来,瞬间让你感受到祖国大美,人间值得!还有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在一些阅读理解的文章里反复出现,赏析画作,你就深深体会到祖国富饶辽阔,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虽然是语文课,但语文具备的感受力,理解力,认知水平,却是学习语文背后的主宰者,所以一边带着孩子们学技巧,运用技巧,一边破圈,破语文圈,入绘画圈,音乐圈,借助音乐,绘画,舞蹈,培养孩子们感受力,理解力。带着孩子们,引导孩子们阅读,拓宽知识面,提升认知水平。
古诗里面有五美:音乐美,绘画美,韵律美,人情美,意境美,我们评价孟浩然,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二人本身就是画家,舞蹈家,且通音律。谈得一手好琴。我们读李白的诗,充满了豪迈的荡气回肠之感,是因为李白是一位剑客,侠客,舞剑高手,自带仙气。所以称之为“诗仙”,不是写诗就能成仙,是舞蹈让他成为仙人。他们不会守着知识和书本读死书。他们是破圈高手。不懂音乐,不懂绘画,不懂舞蹈,审美水平低下,是感觉不到的。
沈从文之所以写出了美好的湘西风土人情,《边城》里彰显出的自然美,人情美,就是因为他对音乐达到了痴迷状态,他的审美能力超越常人。借助音乐的力量,把人间的背痛也写的充满诗意美。
一边精进自己的专业水平,开始“破圈”,感觉自己在不断蜕变,重生,仿佛得到了第二次生命,遇见了更好的自己;一边引导学生精进自己的学业,不断破圈,加强感受力,理解力,拓宽知识面,提升认知水平。
亲爱的朋友,同学,如果你觉得自己大脑不灵活,思维不够敏捷,记心不太好,那么,破圈就可以帮到你。现代社会,变化太快,面对焦虑的唯一方法,既要随时准备入圈,也要准备出圈,读了书,再破圈去实践。相信你也会遇见更好的自己,优于昨天的自己是一种高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