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皮肤才变得病态而黄黄的。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眼神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他,就是德国最有名的作曲家贝多芬。
我从小就听说过贝多芬的大名了,但真正认识他还是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中的《贝多芬传》之后。他有着艰苦的童年,不像莫扎特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情。他的父亲是一个不聪明且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把它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四岁时,他就被整天地钉再洋琴面前,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练习压死。十一岁,他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他当大风琴手。1787年,他失去了他热爱的母亲!17岁,他做了一家之主,就这样,贝多芬在家人的打击与贫穷的逼迫下,度过了他悲惨的童年。
大革命爆发了。1792年11月,当战事蔓延到贝多芬的家乡波恩时,他移居至音乐首都维也纳,并在那儿于1796至1797年写下了处女作《行军曲》和《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族》。然而痛苦已在叩门。1796至1800年,耳朵已开始他的酷刑。耳朵日夜作响,听力渐渐衰退。这种悲剧式的愁苦,再他的《悲怆奏鸣曲》中有所表现。但更多的还是创造欢乐,他谱写的欢悦的《七重奏》和明澈如水的《第一交响曲》便是最好的诠释。痛苦依旧向他如猛兽般地袭来,他说:“除了睡眠以外,我不知还有什么休息……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痛苦、这意志,他渴望幸福,渴望痊愈,渴望爱情,充满希望……1806年5月,他终于结了婚,但爱情的美好影响仅仅保存到1810年,他重又变得孤独。但是,他时刻在音符中创造幸福,创造欢乐:《第七交响曲》描写了酒神的庆祝会,《第八交响曲》更加欢乐!
1815年,痛苦又随之而来——耳朵完全聋了。1822年5月7日,他指挥着《合唱交响曲》时,没听见全场一致的喝彩!1827年2月19日,弥留之际,他躺在床上,安详地说:“我耐着性子,想到:一切灾难都带来几分善。”他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读完了《贝多芬传》,我的内心思绪万千,慷慨激昂。对于音乐家来说,丧失听力等于是宣布死刑。在需要聆听美妙音乐的世界里,贝多芬面对的是一片死寂,安静得令人害怕的现实。他没有就此悲观消沉,更没有失去活下去的信心。反而创造了快乐,写下了几百首脍炙人口的作品,给后人加以传诵。他把快乐留给了大家,留给了作品,留给了后人!他的一生本满是绝望,悲惨、可怜,快乐根本不存在。但是他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在悲苦的面容上绽放出灿烂的微笑,谱写下快乐的音符,抒情的乐曲。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见到一些身患大病的病人,他们大多一蹶不振,早早离世,很少有人能像贝多芬那样,面对现实,笑对人生!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
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