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刹那芳华》还有一个副标题,叫误读红楼。“误读”是作者比较自谦的一种说法,大抵是说我就这么解读,作为读者你认可便好,不认可就当是一种误读好了。
但我认为本书肯定是值得一读的,首先,作者是给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将《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都来了个底朝天分析,或从人物的心理逻辑,或从作者的安排手法。其次,本书语言通俗易懂,读起来轻快上口,如果你没有读过《红楼梦》,本书无疑是你了解红楼故事的一个捷径。再次,虽然本书简单易懂,但绝非口水故事,作者闫红的文学功底厚实,旁征博引,也是给我们提供了一场思想盛宴。
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宝黛之争。这是关于《红楼梦》最常见的一个争执:作为一个男人,你更愿意娶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做自己相伴终生的妻子?很多人都说,虽然书中是描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但林黛玉只适合谈恋爱,薛宝钗才适合做妻子。
原因呢,比较简单。黛玉多愁善感,生性多疑,想的都是自己的情情爱爱,无法助自己的丈夫获取功名,成就事业。
宝钗温柔恬静,聪慧情商又极高,非常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红楼人物几乎人人都要给她好评点赞。
但作者确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宝钗是生的丰满晶莹,却是内心枯索,是那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枯索。作为人妻,正如曹雪芹所形容“纵然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豆蔻华年的宝钗,已经对衣着打扮失去了兴趣,衣着素淡,半新不旧。房间的打扮也是“一色玩器全无”,连书也只有两部,整体“如雪洞一般”,仿佛已经进入“四大皆空”的境界。
宝钗是温柔的,但温柔与她,不过是应对世情的方式。
金钗被王夫人训诫后跳井自杀,宝钗劝慰王夫人,言语间中透露出从容不迫,仿佛一条生命的殒世不曾给过她一丝震撼,那种淡定怕是男子也不及的。
宝钗哥哥的结义兄弟柳湘莲,因怀疑尤三姐贞节对其退婚,尤三姐自刎而死,柳湘莲又悔恨之极,随一道士不知所往。宝钗听到这则大新闻后并不以为意,只是淡淡的说了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后,开始关心请与哥哥一同贩货的伙计吃饭的事。对一段轰轰烈烈的情事,她无一丝好奇,这样的波澜不惊,甚至让人毛骨悚然。
在宝钗的世界,感情的水分太少,连一点感触也不会多起。
再看黛玉,住在竹影幽深处,窗上糊着软烟罗,案上是笔砚,书架上全是书。与宝玉拌了嘴,任然关心檐下的燕子来去温存,就像作者说的,一个关心小动物的人,内心总是柔软的。
与宝钗相比,黛玉的缺点多得简直像“镂空衫”。她虚荣心强,元春省亲,她存心大展器材,将众人压倒,可元春压根没给她发挥的余地,反而宝钗无心插柳,得到和宝玉一样的赏赐。
她修养欠佳,看见宝钗被宝玉奚落,抑制不住心中快活,面露得色,不想被宝钗敲山震虎。她不检讨自己的过错反而拿宝玉撒气。
但正是这些破绽,使得她真气,像我们自己。她的那些好处更真实可信,那些不好也像玉石上的纹路,让她独一无二。
她不是一个容易接近的人,习惯于先对人冷冷大量,一旦入了她的法眼,她却是完全不设防的。对宝玉是这样,对宝钗也是这样。
她原本认为宝钗心里藏奸,听到宝钗几句为她好的肺腑之言,立马前嫌尽释,喊薛姨妈“妈妈”,将薛宝琴看作亲妹妹。
宝玉挨了父亲打,含蓄的宝姐姐只是有些哽咽,黛玉却是把两个眼睛哭得像桃子一般。宝玉雨夜来访,她嫌灯不够亮,要把自己的绣球玻璃灯送给他。即使在生气的时候,还留心到宝玉穿得单薄,细心的替他戴上斗笠。她是这样的细碎温柔。
真性情的女子是情绪化的,是不会压自己的感情的,她高兴的时候会有缠人的甜蜜,悲伤的时候会泪如雨下,她总是容易带给别人爱情的感觉。
相形之下,宝钗太冷静,太现实,无渴望,无缺失。她是闺中良师,是人生指南,帮你领悟,醍醐灌顶,却不是能让你意乱情迷的爱人,谁会为一本哲学书或者是人生指南意乱情迷呢?
现在的人们有时真的太过现实了,满眼的利己主义。可生活总归是生活,谁又能在生活中理智的只选择宝钗,轻蔑黛玉呢?我们不过是嘴巴口口声声的说选择宝钗时,身体却诚实的爱着黛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