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着从梦中醒来,透过厚厚的窗帘,仍然可以知道今天是一个艳阳天。我看了一眼手机:六点五十四分。
上个洗手间,打开冥想,享受着被窝里温暖的余温。昨天开始的惶惶不安,依然淡淡的萦绕在心头,昨天晚上九月终于在10点半睡下,睡觉前没有读书,并决定把今天的时间留给自己。
就在昨天中午做读书笔记的时候,看到一段内容:“只有父母自己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并且明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孩子适应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才有用。”
就是看到这一段的的时候,对还有另外一段:“教育最根的一个原则是它必须与个体今后要面对的生活一致。”
看到这两段内容,我脑海总跳出了这样的画面:
刚进大学的时候,有一次跟同学出去玩,中午时候,我在寻觅附近有没有卖小吃的可以解决午饭问题,在寻找的过程中,路过一家干净整洁的饭店,看到一位同学坐在靠窗的位置,自在安稳的吃着一碗面。我走了进去,也要了一碗面,6元钱。
后来这个画面经常在我的脑海里出现,让我记住它的是一直萦绕在内心一句问话:“为什么我从来没有想过进入一个干净整洁的饭店去吃碗面,而总是在路边摊前徘徊?即使这碗面的价格相差无几?”
另一个画面也在此刻闪现。
大学毕业实习,距离我进入已签约的单位去实习还有一段时间,我想多一些机会,我去面试,被一个小的企业录取。那一个月里面,我和同样实习的小伙伴一起,辛苦的奔波着,收入却了了无几。
在那段日子,我看着身边光鲜亮丽的人群,从来没有想多未来有一天,自己也会称为其中的一员,甚至我后来进入了我毕业后的第一家单位,工作中也是小心翼翼,努力的表现自己的勤奋与努力,从来没想过未来会怎样。
虽然后来我到了上海,一步一步走入更大的世界,在顶级的公司工作,做着许多人羡慕的职位和工作,回头看时,我仍然可以看到当年那个窘迫的、不知所措的自己。
很久以来,我都会把类似的事情归结为我是否是觉得自己不值得、不配得。今天,我更看清楚了一些,其实不是自己不值得和不配得,而是,我压根儿就不知道、或者没想过自己可以这样。
在我过往的生活,我看到的是我身边的人面对此事时所选择的解决方法,对另外一些虽然也在身边在视线中却不在视界中的其他方式视而不见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进入过意识中。
当然,这不是父母的错,也不是我的错,这不是任何人的错。无论我们有多么好的父母,他们也有自己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依然会形成了对我们的限制。
Adele说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在身边寻找强大的人作为他的目标或榜样。”
这让我考虑两个问题,教育中的自育和他育。作为成年人,当我们在突破自己成长的过程中过,是否过多的把责任归咎于父母、原生家庭和生活环境,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到了自己的痛苦上;在我们为人父母的时候,或者面对别人的成长的时候,是否夸大了自己的能力和重要性,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在别人是否满足了你的期望而不是解决了他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