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了一篇文章,叫《没有知识,学一堆道理有毛用》,里面的部分观点我其实非常的认可,这里随便引用一段。
鸡汤为什么走红?因为里面基本上没有知识,都是道理。具体不举例了。
记得我小时候,八九十年代那一阵,特别时兴抄名人的名言警句,其实也是一回事。
只学道理还有一种好处,就是你学到的东西很容易转述,可以直接拿去装逼。“记得拥抱你身边的人”“每天让梦想叫醒你”,一分钟你就学会了,可以立刻拿去转述(装逼)了。
所以也导致了很多人,听过很多道理,也依旧过不好一生。
以前我也爱听道理,但听了就忘,现在我只听一听一些听了能立刻用上的道理,按照上面那篇文章的表述,其实这样的道理也可以算知识了。我用这些道理帮助自己工作,处理一些生活中的事情,实际上就对自己有用了。
举个例子吧,在理财达人公众号三公子的人生记录仪上,三公子说过这么一句话,大意如下:我每次买卖股票之前,我都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你每买的股票都是别人卖出的, 别人为什么要卖?你每卖出的股票都是别人买走了你才能卖成功的,别人为什么要买?
这是一句很标准的道理,没有什么太多可操作的实际价值,但如果你真能在投资前问自己一句这个问题,可能会避免很多盲目和冲动。
就像我是个摄影爱好者,我手里也有点闲钱支撑我换更好的相机,最近一些相机发布会的广告也确实让我看的很心动。
然后我就问了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1、买了相机你拍谁?答:没有人可以拍,顶多以后拍拍女朋友和猫猫狗狗。
2、一年之内你能拍多少次?答:因为工作太忙,在我拍照最勤奋的年月里,一年的产出也就14次左右。
3、换了相机能比现在拍出的照片效果提升很大么?答:会有提高,但摄影从来都不是只看设备的。
4、以机会成本的眼光看,这台换相机的钱你可以用来干什么?答:可以干的事情多了,出去旅游,买很多游戏碟,存着以后房子装修。
于是我克制住了自己乱花钱的冲动。
以上讲的这些是一点日常学习和应用中的思考。
通过这些其实我其实是想说一下我心中当下的读书人。
我以前一直觉得读书人应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小时候看武侠电视剧其实也比较喜欢那些没啥武艺但能智斗高手的书生角色,小时候喜欢的事物对人的性格养成很关键,后来即便生活和工作辗转,私下仍旧认为自己是个读书人,也喜欢“读书人,终究要求个心安理得这句话”。
只是在于当下,我也不再认可只懂道理不懂实践的读书人了。以前我是很不爱读实用类书籍的,我喜欢虚构类的故事,注重从故事中获得情感体验。但故事是很理想的,比如说很多故事都是大团圆结局,很多故事都是弱者战胜强者,很多故事都是屌丝逆袭,这就是很理想的,读故事读多了就会误以为这是个理想的世界,世界不是这样,世界是真实的。想在真实的世界里活的好一点,其实需要读的是过去在这个真实世界里 活生生生活过的人给你留下的经验。这些经验就是他们写下的书
之前还是个小文青的时候,如果别人要我去读《毛泽东选集》,我是拒绝的,这跟我的喜好完全不搭边嘛!但现在,我其实是有想法去看一看的,这样一个理由说服了我:毛泽东,作为离我们现实最近的一个成就最巨大的创业者:开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他对所面对的客户:我们这个国家以及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民,一定是非常了解的。读毛选,你能了解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本性,也能具体的了解到这样一个创业者是怎么取得成功的,而不是历史书上的泛泛而谈。
我以前读书,是想通过书离开现实世界,是逃避,现在读书是想把在书的世界里打怪升级获得的经验带回到现实来。
现世安好,所以终究是读书人,总要求个心安理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