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工作中,我的目标一直是为了减少各个环节的相互依赖,从而达到各部分独立,定义好交付物标准,从而节省时间成本。但书中告诉我们需要增加相互依赖,对我来说非常的吸引我。
这本书的心理学依据是需求金字塔,金字塔顶端是自我实现,作者将他定义为相互依赖型文化。教练职业的快速发展是因为其满足了广泛的对自我担责的需求。
反思我自己,其实我是有很强的担责意识的,做不完的东西加班做,加班做不完的就周末加班做,归根到底一大部分原因是自己认可一些事情,想明白了一些事情,比如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休息,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
且先不要谈这些都是空话,大话,单单从自己的经历来讲,就能得到这个结论。上班马马虎虎,能拖就拖,浪费的是自己的时间,5年,10年当你发现你和刚毕业没啥区别,工作没深度,人脉不够广,如果你家有矿那咱们另说,到这个时候,才能真正领悟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休息这句话。
现在的公司会经常说“员工是我们最重要的资源”,“我们必须为员工负能”,“挖掘员工的潜力”,“激活员工”等,这些年已然成为陈词滥调,几乎每个公司的文化都会写上诸如此类的话,但他们往往是空话。高绩效教练,是一种获得最佳绩效的方法,这需要在态度、领导行为和组织结构上发生变化。
这里列几个企业文化转型的特点:
旧有企业文化关注业绩增长,加强规则,教授,成功,恐惧,数量。
新型企业文化关注可持续发展,内在价值,学习,服务,信任,质量。
书中提到,请终结指责文化。指责这个行为企业总想摆脱,但却很少采取行动。指责行为在心理上和历史、恐惧、过去相关,我们需要重新聚焦理想、希望和未来。指责是人类的自然倾向,害怕指责就不会承担风险,还阻止对低效的事情的认知、识别和承认。指责会激发自我防卫,自我防卫降低自我察觉,没有自我察觉就无法发挥潜能。还记得上一节我们讲教练的核心是提高潜力,减少干扰,从而带来高绩效吗?所以教练第一个就是要克服指责文化。
下来就是压力文化,每个人都有自尊,自尊在需求金字塔里位置仅次于自我实现,属于高级需求,如果他被压抑或是削弱,那个对个人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压力源自长期的压抑。工作中尽可能给他人提供选择和支配的权力,认可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和自尊,压力将随之减少。
这块我比较有感触,工作中人的最大压力来自于时间压力,经常因为时间延期,会让员工满满失去信心,在公司范围内会变得自尊不足,长久下去,就会动离开的心思,因为人不可能在一个低自尊环境长期停留。
这里边提到一个绩效曲线,我觉得很让我长知识:高绩效是低干扰,高潜能。
干:无所谓,干到哪算哪 (人性冲动文化)
扰:我遵守规则,按照领导的要求去做(依赖他人文化)
潜:我是一个高绩效的人(独立自主文化)
能:我们一起共创成功(相互依赖文化)
这里回到开头,相互依赖文化到底是什么?我自己的理解是,一个企业,一个公司,很多个职能部门,若干个人,大家是否能将后背交给对方,我们相互打配合,你交付给我的东西质量高吗?好用吗?用心在做了吗?
就像古时候打仗,阵法好还不行,还得有相互信任存在才行,前有狼后有虎,你是否可以做到安心对付你面前的敌人?这让我想起了《斯巴达300勇士》。他们的文化就是相互依赖文化。
想到这里,才觉得这个相互依赖的文化,没毛病,如果每个人在做东西的时候,都能想着别人能不能看明白,别人能不能理解,别人是不是需要我能加快点速度,别人是不是时间真的有点紧,能不能争取点时间?如果一个网状结构,每个节点都能成为可以依靠的人,那这个企业真的就是无敌的。(我咋感觉就像发现了什么惊天动地的秘密一样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