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钝感力”这个词的时候是恍惚的,迷惑的,一下子get不到它究竟想表达什么能力?后来看到解析说:按照渡边淳一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即在经历了挫折和困难后,仍能向着人生最初的目标直线前进,不畏困难。说实话,看完依然是懵的,很抽象。但是当经常听到身边的人说这个词并且慢慢运用到自身,被具象化以后,我才真正感受到这个词的魅力所在。
自我分析一下,我曾经应该完全没有钝感力。首先我有较为明显的强迫症,追求完美和规整,遵循常态和规则。其次,我本就是一个敏感的人,比一般人洞察力会更突出一些,并且很少出错过。最后,严于律己,严于律人的“坏毛病”也注定自己有操不完的心。确实,这样的自己很累很累……想什么都做好,可能什么都做不好。而我意识到自己问题的时候,也在慢慢观察身边的人是怎么做的。
比如办公室里有人发生口角,拌了几句嘴,当我跟旁边的同事说到这件事的时候,她会一脸懵告诉我:有吗?完全没听到。刚刚那么大声都没听到?对,就是没有听到,完全没在意。人真的可以选择性去听到自己想听的声音么?是的,可以。她完全投入于自己的事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再比如,朋友一句玩笑话,我会根据亲密关系程度,场合等去看看是否开得合适,如若冒犯或者不够尊重我不仅笑不出来可能还会翻脸。但是!如果有一个东北的朋友,他能随时给你整成段子。接茬整活完全不在话下,气氛王都不为过。当然也不局限于只有东北人有这种能力,只不过东北人更常见一些。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就是这样的,跟我们南方人,真的差挺大的。一句话可以缓解尴尬,也可能造成尴尬。倒是不必事事都那么较真,上升到道德感和尊重与否上面。最后一个例子就是生活中的,干家务这件事。在家里,地上有一根头发我都能看到,而且必须捡起来扔垃圾桶。而我老公近视,在家不戴眼镜几乎等于半个盲人。别说地上的垃圾头发,就算放在他面前的水杯都不一定注意到,为了卫生这件事我们还闹过不愉快。我的要求是脏了立马搞干净,不想去搞最好一开始就不要弄脏。他的想法脏了就脏了,等有空就去弄,当下可能在做别的事情没注意到。钝感力在这里给我的启发就是,放走他,忽略他。确实脏了,确实被我看到了,可以当做看不见,该干嘛干嘛,该打扫的时候再打扫有何所谓?为什么要把自己和别人搞那么累呢?
放轻松,放慢节奏,或许也属于“钝感力”的另一种诠释。真正悟透了,人也会洒脱了。循序渐进,渐入佳境,让自己真正享受当下的每件事,愉悦感会由内而外的迸发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