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个属于男人的时代,帝王枭雄、谋臣良将,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个时代中,只有屈指可数的女性角色昙花一现,诸葛孔明的妻子黄月英就是其中之一。诸葛亮妻子原名在正史没有确切记载,只是被称为黄氏或者黄夫人。黄月英这个名字源于野史传说,常被用在后世的小说评书中;这个名字很好听,大家也耳熟能详,在后文中我们暂且用之。
诸葛亮与黄月英
提起黄月英,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其相貌丑陋,和她那个近乎半人半仙的老爸黄承彦。黄月英与诸葛亮的婚事就是拜自己老爸所赐,而且还是黄承彦主动找到诸葛亮提的亲。黄承彦看好诸葛亮,并迫不及待想把他招为乘龙快婿主要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他才学,诸葛亮的学识自不必多说,二是他的形象,《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描写是“身长八尺,相貌甚伟。”一米八八的个头,长得又帅又有气质的小伙子,放到现在那也是相当抢手。
诸葛亮
不过据我推断,黄承彦最看中还是其外貌。因为当时诸葛亮不过十几岁的年轻人,就是此后真有经天纬地之才,当下也很难认定。而且,黄承彦如果真的是看重才华,不以貌取人的话,那把女儿嫁给有“凤雏”之称的庞统岂不是更靠谱些。庞统和黄承彦交情深厚,被诸葛亮的老师“水镜先生”司马徽称赞为荆州才子之首,不论是名气还是才能气都在当时的诸葛亮之上。而且庞统比诸葛亮大两岁,和黄月英年纪相仿。眼前这么合适一个青年才俊,黄承彦为什么没看上呐?原因很简单,就是庞统和他女儿一样,长得不好看。
庞统与诸葛亮
黄承彦对女儿长相问题并未刻意隐瞒,当然瞒也瞒不住。因此他在见诸葛亮时,就开门见山的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面,才堪相配。”意思就是,我听说你该娶媳妇了,我正好有个女儿未嫁,虽然长得的不咋地,头发黄皮肤黑,但是在才学方面和你很般配,不知道你意下如何。黄承彦这样说可能是有丑话说在前面的意思,也可能是出于谦虚;因为黄月英的相貌并没后世传的那么邪乎,至少没进入中国四大丑女之列。
黄月英
黄月英的黄头发、皮肤黑也许不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但用现在审美标准来看,还挺国际化,很时尚。至于才学,历史上对其描述的很笼统,只是说她学识渊博、颇具奇才。至于黄月英才学如何,因为她并没有诗词文章存世,所以我们只能通过传闻野史了解一二。
据说,诸葛亮有一次去黄承彦家拜访。刚进家门,两条恶犬就迎面扑了过来,样子极其凶狠。诸葛亮惊呼一声,往后退却。就在这时,屋内有个丫鬟闻声走了出来,快步赶到两条恶犬跟前拍打狗头,恶犬顿时就静止不动了。丫鬟又拧了一下恶犬们的耳朵,只见两只恶犬就像被催眠了一样,温顺的回到此前自己的位置乖乖趴好。诸葛亮惊魂初定,这才看清楚,原来两条恶犬竟然是木头做的。
此时黄承彦才走出门来,迎接诸葛亮。诸葛亮对两支木制恶犬惊叹不已,黄承彦笑道,这是我女儿的雕虫小技罢了,惊吓到了先生,十分抱歉。诸葛亮一听是黄月英做的,自此就对她产生了兴趣,觉得此女深不可测。后来黄月英又发明可以自动推磨的木驴,诸葛亮将其加以改造,就成可以运送军粮的神器——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
就传说来看,黄月英应该属于理科女,机械动力学方面的专家,并不是我们认为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传统才女。也正是她的奇思淫和与众不同,深深吸引了诸葛亮,忽略了她长相问题,并痛快的答应了黄承彦提出的婚事。
当然这一切都是后人的杜撰,实际上黄月英长相如何、有没有才学此时对诸葛亮而言根本不重要,只要她的身份是黄承彦的女儿就足够了,仅这一条诸葛亮就会痛快的把婚事答应下来。原因是他作为一个外来户,此时在荆州的处境既窘迫又尴尬。为了尽快能改变现状,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与黄家联姻就成为他最快、最有效的一条捷径。
黄承彦
诸葛亮为何处境窘迫、尴尬,又为何与黄月英结婚就能改变现状,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呐?这一切还要从他的身世和黄承彦的家族背景说起。诸葛亮是山东琅琊人,自幼父母双亡,与兄弟姐妹由叔父诸葛玄抚养。为躲避战乱,诸葛亮跟随叔父来到了荆州。诸葛玄与荆州牧刘表是老乡,有旧交。刘表见诸葛玄携家眷来投很是高兴,任命诸葛玄为幕僚。叔父有了差事,一家人便衣食无忧,结束了流亡的生活,在荆州定居下来。
诸葛亮在荆州期间,拜大隐士司马徽为师潜心学习,他天资聪明,几年苦读学有所成,很受司马徽的赏识。司马徽不但是他的老师,也是他的伯乐。司马徽时常向身边人夸赞自己这个得意门生,为诸葛亮做宣传,刘备最早听说诸葛亮的大名,就是出自司马徽之口。
司马徽
可司马徽毕竟是个隐士,有许多书本以外的东西是无法教给诸葛亮的,比如,天下的时局。诸葛亮自比管仲,定位很高,不会为谋个一官半职而委曲求全。他想要找一个有潜力,对自己言听计从的主公。这就需要随时对天下局势的动向有所了解,时事政治尤为重要,那年头没有现在发达的媒体通讯,老百姓对国家大事可谓是一无所知。这些信息基本上都掌握在政治实权派手中,这些人不是豪门士族,就是诸侯宗亲,而两者又相互联姻,关系错综复杂,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权力网和上层精英圈子,控制着当地的政治、军事、经济等个个方面。
诸葛亮不是本地人,叔父也是寄人篱下给刘表打工,在地方上没有任何根基,想跻身上层精英圈子谈何容易。他很清楚,现在天下纷争,形势瞬息万变,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成名要趁早;一旦天下太平,自己就很难再有出头之日了。
诸葛亮
就在他想如何跻身于荆州的上层精英圈子,以便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源和时局讯息之时,不幸突如其来,叔父诸葛玄因病去世。这对诸葛亮是致命的打击,叔父的死不但让他的理想戛然而止,生活也成了问题。此时他的两个姐姐都已嫁人,家中自己和弟弟诸葛均相依为命。于是,诸葛亮带着弟弟来到隆中,搭建茅庐边种地边读书。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别说成为管仲,吃饭能管饱就不错了,远大抱负就更无从谈起。这是诸葛亮一生最落魄迷茫的时期,后来他在写《出师表》中一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说的是当时的境遇。只不过,不是“不求闻达于诸侯”,而是“闻达”无门。
出师表
所以,黄承彦前来提亲那真是暗室逢灯、绝渡逢舟,诸葛亮求之不得,当即答应。从历史上看刘备“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人生的转折点,其实他人生真正的转折点是娶了黄月英,成黄承彦的女婿。
黄承彦虽为大名士,并无官职,但他却是荆州上层精英中的核心人物;这并不仅是他名气大,还因为他是个豪门女婿。黄承彦的妻子是荆州名族蔡讽的长女;蔡讽一共生有两女一男,大女儿嫁给了黄承彦,二女儿嫁给荆州牧刘表,儿子蔡瑁历任江夏、南郡太守,手掌军权,是荆州仅次于刘表的二号人物。
刘表
黄承彦和刘表是连襟,又是蔡瑁的姐夫,这三个人关系就别提多近了。诸葛亮娶黄月英后,也就随着妻子,成了刘表和蔡瑁的外甥女婿,身份今非昔比。不久他便进入了朝思暮想的荆州精英圈子,和其中的徐庶、庞德公、庞统等人成为挚友。
隆中对
诸葛亮本来就相貌非凡、才学过人,现在又有了身份的加持,很快就受到的众人的推崇,名声大噪。更重要的是,现在诸葛亮拥有了一个即时获取天下局势信息的渠道。这些信息成为他对时局分析的主要依据,如果没有这些及就可靠的信息来源,那也就没有此后著名的《隆中对》了。
三顾茅庐
现在的诸葛亮背景人脉有了,宣传和知名度也有了,就等着刘备“三顾茅庐”,请自己出山一展抱负。至于他与黄月英的爱情与婚姻,历史再无记载;只知道在他26岁的时候跟随刘备出山之后,就再也没回过家。所以,关于诸葛亮和黄月英婚后是否相亲相爱,幸福美满,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