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6月28日,我和我先生的第一场婚礼办在了北京朝阳区的工作室里。与其说是一场婚礼,还不如说是一场艺术圈的雅集。到场的两百多名宾客没有送红包,随礼的是他们之前赠予的字画作品。婚礼没有请婚庆公司,主要都是我先生策划组织的,他说这是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个创想。
我先生是一名书画篆刻方面的艺术家,在杭州的中国美院和北京的中央美院都求学过,因此结交的人脉也有许多学院派的老师和学生们。他在婚礼前三个月时群发英雄帖,邀请各方师友前来贺喜,并在指定日期前交付一份作品以作喜礼。我们的计划是将大家的作品办成一个师友邀请展,并随展制作一册作品合集,让这次雅集变得更有意义。
师友邀请展作品一角不收红包只收作品
虽然这场婚礼对于圈内是一个创举,但我们并没十分高调地来操办它。我先生脸皮比较薄,所以发邀请是用短信的方式,怕直接电话邀请会有一些人推辞。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每周甚至每天都会有作品从全国各地寄来,这也多亏了他在圈里多年积累下的好人缘。有些朋友还因为没收到邀请短信埋怨他,咋不邀请我们呢,我们等着交作品呢!
那段时间,我每次去他工作室,就可以看到桌上的一堆未经装裱的书画宣纸和地上的一堆被拆开的快递袋子,还有朋友送来了油画、小雕塑、手作工艺等。光是整理这些也挺费时的,其中还不乏美院的教授老师、社会上名家所馈赠的墨宝。
我们这场婚礼兼雅集的主题是“比艺齐飞”,与比翼齐飞谐音,意在感召圈内师友用灵感的翅膀共襄这场艺术的盛举。最终的作品合集并没有按名气大小来排序,而是直接按年龄由高到低排版,也正是应了我们的主题宗旨。
婚礼当天的来宾们不求奢华只求自在
起初的时候,找场地对于我们是一件麻烦的事情,一是得有能展出很多作品的空间,二是环境舒适自在、不受太多约束,三是在整体预算范围内的。其中也有想合作一家艺术会所,那家主人想做成较为商业模式的方案被我们拒绝了。后来还看过中央美院的展览厅和其他的画廊等,感觉那里不适合众人谈天聚会。
为何会办在自家的工作室区域里呢?就在我先生忙前忙后地找场地邀请嘉宾时,他的朋友给他支了招,他隔壁的工作室恰逢新装修完成,两间工作室的大小便能放得下两百多件作品了。此外,宾客们来到自家的工作室,既是觉得轻松自在,下次造访时又熟悉了门牌号。于是乎,我们在婚礼前一个月才定下了这个方案。
婚礼的前三天,我先生召集了好一些学生开始布置场地,两个工作室和工作室门口的长廊上都搭好了展示架。当然,也有搭建人员在摆放舞台场地、装框挂画、分装礼品。一众人忙得不亦乐乎,就这样忙到了婚礼那天上午。
婚礼仪式上我们没有穿婚纱不求完美只求独特
对于婚礼当天的安排,除了事先准备的喜糖,我这个做新娘子的是不知情的。现场司仪是我先生在高研班的学生,已考过国际一级播音员,据说是提前半年就请缨要担任此要职的。由于是纯中式的流程,我当天穿上了米白色民国风连衣裙,吃好午饭开始化妆弄发型。整个过程,我在阁楼里只听到楼下人声鼎沸,估计是宾客们在品红酒、侃大山吧。
想来我先生那天一直在上下张罗着,气温三十六度的大晴天,使得他有点满头大汗了。等我下楼后,司仪和两个学生大致说了下流程,并递给我手捧花让我准备好上场。很快地,婚礼就开场了,我和我先生手挽手踏入了会场的红地毯上,一路走到舞台的时候,我用余光扫到了一张张熟悉的笑脸,还观察到舞台的右侧有一个live乐队在伴奏背景乐。
司仪很专业,向宾客们介绍了我们二位新人和台下坐在贵宾席的重要人物。整个婚礼流程简单而传统,送花、敬茶、嘉宾发言、鞠躬、互换戒指等。我们新人没经历彩排,有些动作还会慢个半拍。可能台下大多是我先生认识的人,我先生还显得有些害羞,反而引得宾客们的笑声掌声频频。他硕士导师的夫人还给他出了考题,让他现场书写她即兴创作的贺词。
现场气氛热烈我们北京婚礼的现场当时有请了些媒体记者,后期有报道过一些视频和图文的新闻。转眼一年时间快过去了,回看报道资料仍觉得场景历历在目,当时我先生费尽心思的创举也是值得的。婚姻是两个人生命中的神圣艺术,我们用婚礼的特别形式来翻开这一页,不求浪漫只求长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