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天,妹妹跑过来和我说,她闺蜜和女儿的事情。
事情的开始,从一只蜗牛说起。
家长应学校要求,读小学一年级的小彤和妈妈从花鸟市场买回一只蜗牛,装进透明的玻璃瓶里,养着。
某天,小彤要写关于蜗牛的作文。妈妈和小彤坐在一块儿,一起观察蜗牛的样态,以及蜗牛的日常起居。
小彤很认真看着瓶子里,时而蠕动,时而不动的蜗牛。然后,她突然转头对妈妈说:“妈妈,这只蜗牛好恶心!”
妈妈马上严肃地纠正女儿的用词,她说:“你不能说蜗牛恶心……”接着,吧啦吧啦说了一通蜗牛的“好话”,最后对女儿说:“你应该说蜗牛好可爱才对!”
什么时候起,天真无邪的孩子,对于自身的感受表达,也有了“标配”,有了“标准答案”。
孩子的性灵是纯净的。她们感觉到的感受也会更真实表达出来。因为孩子们没有过多的经历,所以也就没有过多僵化的习性和迎合社会的标准。
但现实生活中,父母却习惯用自己已知的经验去指导孩子,以减少孩子可能犯错的机会,或者是希望孩子能一步登天的成功。
父母都是极爱孩子的。但在爱孩子的方向上,也无意识地剥夺了孩子很多的乐趣,比如好奇探索的天性,愿意表达真实感受的勇敢等。
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感受,是与对面这个生命更好的连结。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怎样倾听孩子的感受是重要的。
父母爱孩子,但往往孩子总是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很多时候,是生命和生命之间的那份“感受的空间”,没有相通,没有通达。
“感受”不存在好或不好,也不存在标准答案。“感受”只有真实与否。
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只要是真实的感受,只要能够表达真实感受的,这也就意味着他/她愿意敞开心扉来与你交流。
透过听见和了解他人的感受,我们才有契机,调整自己的状态,或者觉察到自身沟通时可能存在的问题,加以转变、改变和蜕变。这也是我们个人成长的一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