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莫道随言

莫道随言

作者: 昉之 | 来源:发表于2019-07-21 23:54 被阅读0次
参拜神社的每个人都可以看到,那里供奉的礼拜对象和道具极少,一面挂在内堂的素镜构成神社的主要装饰。这面镜子之所以放在这里很好解释:它代表人心,当心完全平静而澄澈时,就完全反映出神的形象。当人站在神龛前礼拜,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映在光亮的表面,而礼拜行为就是为了达到古老的德尔菲神谕所说的“知汝本身”这一目的。然而对自己的认识,无论在希腊还是日本的教谕里,都不涉及肉体或解剖层面,而是一种道德上的认识,是对我们道德属性的自省。根据蒙森对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的比较,古希腊人礼拜时抬眼望天,而古罗马人则以头蒙物,因为前者的祈祷是凝视,后者的祈祷则是反省。日本人的内省与古罗马人的宗教观念类似:比起个人道德意识,更突出个人民族意识。神道对自然的崇拜,让国家亲近我们的灵魂最深处;而神道对祖先的崇拜,则可从一个谱系追溯到另一个谱系,使皇室成为全体国民的共同远祖。对于我们来说,国家不仅意味着采金、播种的土地,更是诸神和祖先之灵的神圣居所;天皇不仅是法律国家的最高警察或文化国家的资助者,而是集权力与慈悲于一体的天地之化身。~《武士道》

聊一聊自己对这句话的话的想法:

想说的天皇之所以可以所谓万古一世,可能如有《菊与刀》中它的象征性作用——代表神权,两权分离。还有便是姜建强《另类日本史》中的观点,日本人的善妒使其两权始终分离,那又是如何有了明治维新呢?又或者说是什么使其两权相合的呢?额我看过的原因之一是德川家康为巩固统治所引进朱子学——道统论,巩固统治的同时也为其未来的明治维新有了其大义名分基础。

再者也解决一个困惑,日本人为何如此“内敛”——知礼,却于二战时如此善战——“更突出个人民族意识”。同时也理解了在另一本书看到的,大致是黑泽明跟着父亲从外面回来听到天皇二战的无条件投降时,他回忆如果天皇说全体玉碎,他是不会怀疑他父亲与自己不会——“神道对祖先的崇拜,则可从一个谱系追溯到另一个谱系,使皇室成为全体国民的共同远祖。、权力与慈悲于一体的天地之化身”,这也许艾森豪威尔说不能撤销天皇的原因吧。

日本是崇拜强者,曾有日本学者说过日本是杂种文化,却又不失其核心价值。

了不起。

想起一本书上写过在日本战国时代,武士边杀人边喊着“南无阿弥陀佛”这看起来荒诞的场景。

相关文章

  • 莫道随言

    最近的心情有如被青楼妈妈比着去做人肉生意的清倌人。 《千刃千眼》,是有趣的。 皆言一千人眼中便有千种哈姆雷特,可作...

  • 莫道随言

    晚上,父亲来了电话,声音里透着疲惫,我似乎可以在其中感受到其他的意味来,对一生到此时的碌碌无为感到了些什么吧。 父...

  • 莫道随言

    朦胧诗代表作之一,《致橡树》,作者舒婷。 它其中有句是这样说的,“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首诗通篇仿佛...

  • 莫道随言

    家庭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影响极大,家里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对人格面具。成对的人格面具中,一个是家庭成员的内化(客体面...

  • 莫道随言

    《海蒂性学报告:男人篇》的内容,处处都可以看见女性主义的冲击痕迹。光是从形式上看,要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私密关系、内心...

  • 莫道随言

    @朵朵云 在我们可爱阿姨的文章中: “你看到的就是你。你看不到的叫存在。” 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刻。 在姨的文章中...

  • 莫道随言

    看书是需要历史观的,这便像画杨桃一般。 在楚汉争霸时,有个人的出身似乎是个谜,韩信。 他的奇怪之处在于,何以拜大将...

  • 莫道随言

    精神病学。 最近看的一本书,《沈渔邨精神病学》。 精神病学有两大基础,一为生理——神经科学。二为心理——心理学、社...

  • 莫道随言

    荣格自己的人格面具曾经发展到了顶峰。他在《红书》开篇有言,自己40岁时已经名利双收。他当时已经是国际顶级精神病学家...

  • 莫道随言

    以“女为男用”为根本的性别角色规范; 这是潘绥铭与其学生合著《性之变》中的一段话。 这是中国人于1919年前的性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莫道随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jub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