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上下班的路上读了《十一种孤独》,作者是理查德.耶茨。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理解的孤独可以是因自身缺乏某种能力或者是缺少自信而自我封闭;也可以是对世俗的一些东西或者是人不屑、瞧不上;也可以是狂妄自大;也可以是出淤泥而不染。当我看到这本书上描写的孤独,一共写了11种,我看了5种,这里描述的是5个人的故事,而这5个故事的结局都是指向了“失败”,是的,是“失败”这个词,是普通大众都认为的那个“失败”。
虚假的关怀,会让人宁愿选择孤独
一个从外地转校过来的插班小学生,每天不愿意跟其他同学交流。而作为老师,主动去跟孩子交流,而老师这么做的目的,并非是真的想给这学生关爱,而是为了不使自己的呵护学生的美誉被落空。
但孩子是最真实的,谁对自己是真的好一下子都能感觉得到,当这么一个孤独的孩子,刚刚感受到一点爱,准备敞开心扉准备接受的时候,却发现老师也并不是真正关心他的人。在他犯错或者作出一些举动想要得到老师关注的时候,老师并没有听他解释,听他说原因,而是同其他的人一样选择指责或者是批评,那么这孩子采取报复的举动,我觉得是在孩子最直接的做法。
当孤独被侵犯,会让人崩溃
作为一个军人,将军队视为家,将作为军人视为最崇高的职业,他自己对作为军人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自己的原则。即便是所在的这个不对里每个人都懒懒散散,整个部队都弥漫着腐败的气息,而他仍然遵循自己的原则,严格的作息,严格的训练,严格的训练自己的士兵,从不懈怠、迟到,也从来都不会将纪律、制度视为儿戏,都是严格的遵守。
这样的人在一些有等级制度或者是官场制度的环境中,注定是走不长久的。“举世浑浊唯我独清”是不会有好的下场的,所以他被贬了,被贬到一个毫无军人尊严的地方,所以他在临走之前,狠狠的骂娘,狠狠的做了一次之前从没做过的事情。我猜大概是绝望,大概就是想大声的喊一声“fuck”。
因不自信而孤独,并非是主观选择
有这样一个人,从小因为身体的原因,属于比较弱小的,在跟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时候,为了能跟大家一起玩耍,自愿做团队中最差的那个角色,也从来不说不愿因。
也许是长时间那样的环境习惯了,也可能是性格本来就这样,以至于长大了之后,自己也是处处迁就着别人,总是让别人觉得自己怎样都可以。所以后来即便是被公司辞退,都没敢在老板面前表露一丝的不愉快,甚至还说了声谢谢。
被公司辞退,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光是这件事情的本身,对于他的打击也是很大的,但他却不想让妻子知道,自己打算每天还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去上班,然后直到找到工作。可就是因为这件事情的打击对他太大,所以他的性格加上这件事的影响,他在妻子的面前根本掩藏不了,只能在妻子的逼问下,将自己的委屈倒出。
这三个故事是我看完之后自己的理解,我觉得这三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在选择的孤独的时候都没有错,是客观原因导致的他们被迫孤独,而作为亲人、朋友或者是身边的人,应该选择的是倾听,而不是排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