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的是这本书的82—105页,分享内容如下:
[if !supportLists]1、[endif]特殊性行为是什么?具有下列3个特点的才是特殊性行为:可观察,可测量,可预期效果。
[if !supportLists]2、[endif]为什么增强的对象要选择特殊性行为?孩子刚开始所要培养的良好相当有限,没办法也不必在短期内培养所有的行为。只要培养一般具体的态度和习惯就可以了。二是普遍性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是属于较为成熟的阶段,且筑基于具体的特殊行为上,有了良好的特殊性行为,时机一到,自然可以孕育出良好的普遍性行为。
[if !supportLists]3、[endif]关于增强物的选择
增强物的选择往往因人而异的。就同一个人而言,或因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其作用也是不同的。因为增强物本身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是随着时间或者时机的变化,增强物对个人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在选择时,一定要慎重。
[if !supportLists]4、[endif]给予增强物的时机
增强物固然可以满足个体需要,但是如果要强化个体的行为,要必须建立在缺乏的条件下,假若在训练期间,给予很多的增强物,结果会使该增强物在训练时失去增强效果。所以,训练期间要避免一次性给予太多的增强物,或者同一增强物不要一直给予同一个人,否则会造成饱和现象,降低功效。
[if !supportLists]5、[endif]关于增强物的误用
通过学习了解到,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家长和老师有很多做法都是错误的。在不恰当的时机运用了增强物,反而适得其反。
比如在孩子发脾气大哭的时候,家长要求停止哭泣。如果停止哭泣会有奖励。这个过程中,家长的做法其实是强化了孩子的哭泣行为的。如果以后还想要某种东西,孩子会选择发脾气大哭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孩子的摔倒后,如果父母赶紧扶起来,孩子想要得到父母关注的时候还会继续摔倒并哭泣。那么,孩子摔倒哭泣时父母的及时赶到就增强了孩子哭泣的可能。这也是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形。
而对于一些当众大哭已达到某种目的的孩子,更加不能用买东西或其他满足孩子需要的做法来制止其哭泣。如果满足了孩子的不合理要求,那么下次还有不合理要求时,仍然会选择大哭来达到目的。这对于孩子来说会成为必然的选择。
在学校里,孩子们也难免出现一些小摩擦。如果家长处理技巧不当,也会出现鼓励出现不良的行为。
总的来说,生活中学习中,可以学习的地方很多。如果没有技巧,盲目的处理,不加选择的使用增强物,往往会事与愿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