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朋友圈,一老师对当前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大放厥词,还将孩子近十五斤的书包给“晒”了出来。还特别对六年级学生考试的问题进行了抨击,将《科学》实验的考试定义为主管部门的“一己私利”,并攻击当地的教育为“奇葩教育”。
看完后,我删掉了不能同频的该微友,除了同情,更多的还是关于教育的诸多思考。一是同情我们“负重”的孩子们;二是同情发帖的具有“同情心”的老师。
同情孩子是因为素质教育多年,应试教育还不能够真正退出历史舞台,不仅压垮稚嫩的孩子的双肩,还累垮了家长和老师的身体。伤害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一句话:霸占了孩子美好的童年,浪费了老师诸多的青春。同情老师,是因为该教师在言谈中暴露出来的仅有的一点点良知。关心当下孩子的成长,也关心当前的教育。但我要肯定的是,他绝对是教育战线上的一个“奇葩“。
虽然他对教育是有感而发,也有些许认识,但看不透事情的本质是他最重要的特点,他的言论纯属于幼稚与肤浅自由表达。因为他只看到了事情的表象,看不见事情的真相与价值。更是分不清是非与黑白,完全是一个地道的教育的“门外汉”。
首先,考试本身就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手段。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学的程度如何?就需要通过评价这把“尺子”来检测。如果缺少了评价这一手段,我们教育的路在何方?那就是个未知数。教师教的水平也无从检验。因此,教育必须要有评价,要有检测。没有评价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敷衍”?
其次,评价应该是为教学服务的。评价促教学,评价促教改。老师教什么?怎么教?就需要通过评价的手段来引领。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这么教?这应该是教育的常态。这或许就是应试教育评价体系的弊端之所在。因此,改革评价方式应该是教育改革或是课堂改革的前奏,也是实现为教育“减负”的重要手段这一。而学生的“负重”现象,更多的是来自于部分学校教师对教育的狭隘的理解。教师陈旧的教育思想的驱使下的产物,是通过用量的积累来提升成绩的手段的表现。
再次是该教师的呼吁纯属于无病呻吟,或者是无稽之谈。表面看来,他貌似很懂教育。但我们很难从他的表述中看到教育的点点希望,受到丁点的启发,除了牢骚,根本就没一点有价值的思考。
教育,本该就是一场修行,一种爱的传递,需要一代一代人的努力而日臻完美。我们需要的不是刁难与责骂,更多的应该是手牵手温暖,更多的是一种人间大爱的理解与彼此的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