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的周更主题是对自己影响较大的行动准则,我在国庆长假前也跟风报名参加这次主题写作。说是跟风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总结一下自己这些年来一直坚持的原则。
做正确的事情
做正确的事情看似鸡汤,但真正践行了就会成为我们心中的那个自己。对于自己来说正确的标准就是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与自己价值观相违背的事情,哪怕诱惑力再大也不能做。那怎样才能抵住诱惑呢?我的经验是练就最基础的功夫,没有什么捷径。正如曾国藩奉行的“结硬寨,打呆仗”,使得他这样没有作战经验的文人立下赫赫战功。
人们相信有捷径,都是投机取巧,贪巧求速,拔苗助长,所以孟子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欲速则不达,人人都知道,但人们每时每刻都在追求速达,上很多的拔苗助长学习班,学很多拔苗助长新方法,开很多的拔苗助长研讨会,最基础的工作呢,都不认真做,认为那样走太慢!所以很多人到年底会发现年初立的flag早已不在了。很多人到经济不景气时再看自己投资的P2P发现赎回本金都是难事。好多我们自己的经历或身边的人的经历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好多事都需要走大道,切记不要费心费力找捷径。
稻盛和夫先生讲的“只有额头流汗,靠自己努力赚来的钱才是真正的利润”——我理解这样的信念或原则就是具备良好的基本功,内心不相信有捷径可取。所以他这样伟大的企业家在巨额暴利的引诱面前,能告诫自己“不起贪念”。
正确地做事
要事第一
记得《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中有一个习惯是要事第一。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什么是要事呢?从时间的维度来看,如果我们想要长寿睿智地活着,那么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持身心健康。身体和灵魂同步在上进的路上,所以运动和阅读或写作就会成为我们现阶段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我们只关注当下的得失就会以为争取利益是最重要的事,一时的短视行为会导致我们全盘皆输。所以正确地做事的前提是明确自己所谓的正确的事情,也就是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
开始行动
明确了我们最重要的事之后,下一个层面就是如何开始行动。这就需要我们把镜头对准当下,关注现在能做的事,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 我们总是先去判断一个事情的结果,评价一件事有没有用,再来决定要不要做。 在时间上,先有做事,然后才会有“有用没用”。 很多时候,“有用没用”只有等做完一件事才会知道。正是我们头脑中预想的“有用没用”的结果,让我们失去了行动的能力。比如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在争论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而不是先读几本亲自体验一下。
“体验重于知识”
这一条原则是我向稻盛和夫先生的《活法》一书中学来的。体验重于知识。换句话说,“知”未必等于“会”。千万不要以为只要“知”就“会”了。很多时候,我们自己读了书或旁观别人就以为自己懂了或会了,轮到自己亲自上阵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所以知行合一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辉哥也多次作文奉劝粉丝要重视体验,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比如尝试体验各种新事物,他使用的各种电子产品和电动车。
践行的过程中笃信勤与恒
明确了原则就有助于避免我们盲目跟风。说和做终究还是两回事,所以要践行我们总结的原则,而且要勤于践行。我小时候跟爸爸到草原上牧民居住地游玩时发现每一家牧民的草场边上都有一垛牛粪,而且垛子的大小不同,我发现有那么很少的几家牛粪垛子特别大,原因就是他们那两家雇佣的羊倌很勤快,坚持每天都捡牛粪,所以主人很喜欢他们,薪水待遇比其他人要高,这样羊倌就很卖力,平时很少有牛儿走失或受伤的情况发生,所以主人家的财富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家。那时候看一户牧民家是不是有钱只要看他家的牛粪垛子大小就可以判断。从那时起我就深刻体会到了勤和恒对于个人或集体的重要性。在后来我读曾国藩的家书,发现他评价一个家庭的孩子有没有出息主要看这个孩子读不读圣贤书,是不是早起,意思就是勤能补拙,恒能成事。在后来我学会了读书,每天都读,也奉劝身边的人多读书多实践。
最后,人生是随人的心态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的原则影响了我们的行动,行动成就了我们的心态。不难想象缺乏原则的心态造就平庸的人生,没有底线的人生会构成缺乏竞争力的社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