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忽然突发奇想,想把我日常常去的几个网站的口号收集一下,于是便有了以下截图。
从2009年2月份加入豆瓣,收获了很多,一是预存了很多好书和电影,已经读过的,想读的,想看的都可以做记录。二是遇到了很多值得关注的人,比如分享英语学习经验的恶魔的奶爸、长投网创始人之一水湄物语、小川叔、教小白学理财的三公子等,其实现在很多微信公众号大V之前在豆瓣上都是红人了。三是发现了同城活动、学习小组、兴趣小组这些好去处,根据你的兴趣,总有一款活动适合你。
天涯论坛上的牛人很多,作为一个开放的论坛,基本上能在上面找到任何话题和热点讨论。一些好帖子对我影响很大,比如我就是看了论坛上ID“她笑着说我有点色”发的《销售无冬天》之后,才对工业销售这一群体关注起来,后来很巧,帖主出了书,还办了销售组织名为“中国工业销售联盟”,在一次征集组织名字的时候,我通过参加征名活动获得了作者倪建伟送的一个U盘,然后又由此加入了QQ销售分会群,认识了一些做销售的朋友。论坛上还有一个人对我影响很大,就是“家宝爱家明”,坛子里的人都亲切地称呼她“家姐”,她在投行工作,写的一个主贴到今年已经跨五年了,仍然在更新,家姐阅历丰富,有着超越一般人的智慧,无论是对待生活、工作还是自己,她总能分析地深入人心,好多姐妹们向她咨询问题,无论家长里短,还是事关职业选择,她都耐心解答给予提问者最中肯的分析和建议。就我个人来说,有些困惑在家姐的贴子里都释然了,心情也豁然开朗。
微博就不用说了,2007年开始用新浪博客,之后自热而然地有了微博账号,随手分享看到的好文章。也能作为获取新鲜事的一个好渠道吧。在微博,我关注的人也是形形色色,有辣妈分享买买买的,有翻译同行分享行业动态的,有同为妈妈分享亲子阅读的,还有投资达人对财经的前沿解读等,总之,有时候不经意打开总能看到激发我灵感的帖子。
这个口号好,我属于接触微信迟的,不过从身边的人来看,平时沟通联系使用微信的频率已经超过QQ了。去年,我弟弟组建了一个微信群,把哥姐弟妹统统拉到群里,以前,因为年龄差异、生活在不同城市、做不同工作,我们很少在一起交流,自从有了这个家族微信群,我们的距离拉进了,发红包、晒照片、集思广益,我表姐的孩子在老家镇上一所中学上初二了,夫妻俩常年在外忙,眼看着离中考也不远了,很是为孩子的成绩着急,我另一个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的表姐从群里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帮她联系教育行业的朋友,第二天就帮她联系好了熟人老师,可以帮忙补课,而且把他换到老师厉害的班级里去。还有一个表姐在抚顺,对老家的父母体贴关怀无微不至,她常常不远万里寄一些实用的好东西回家帮助父母提高生活品质,给我们这些弟弟妹妹做了很好的榜样,我认为这个群真正实现了家族资源互补、传帮带的作用。
我有时会在这个网站发布一些在外媒看到的好文章或者翻译一些感兴趣的文章,上面有好多热爱翻译的人士领任务,自愿翻译,还有热心人士对我的翻译点评,提修改意见,收获也很大。
在一次搜索问题的时候,来到了知乎,惊讶于回答数量之多、质量之高,现在我已经习惯了有问题先上知乎查一查,总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很好的化工论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名字取得很好。作为一个非化工专业人士,这里是很好的学习场所。
近期刚注册了账户,正如口号“交流故事、沟通想法”,我也想把自己的一些小故事记录在上面,分享出去。
总结一下吧,我发现:
1、这个社会越来越注重分享与交流了,尤其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虽然说各种实名认证让网上的自己成了现实中个人的延伸,可以说网上的你和现实中的你已经密不可分了,但是毕竟时空有差异,而且隔着电脑、手机屏幕,让人更容易说真话,表达所思所想,而经过网络的传播,一个人的影响力可以是巨大的。
2、沟通的方式不再局限于面对面了,多样化的沟通方式使得一个人能接触到人成几何倍数增长,可以说你想见谁,就可以通过网络和TA发生链接。
3、网上的你也是你,所以做真实的自己。另外,如上图所说“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经营好自己,说不定你也会有影响他人的魔力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