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以现在的佛系随心写风格,无缘5.0周更的主题写作。
这次看到主题“对你影响较大的思维模型或者行动准则是什么?”,其实一点感觉和想法也没有。但想到最近喜欢“破题”而非“解题”,于是来凑个热闹,跟随灵感,一冲动报了名。
无处降落
如果让我回答这个问题,脑中能冒出来很多十分有力的准则:知行合一、跟随内心、活在当下等等,但最让我自己踏实的答案无非两个字:没有。
我一阵试图寻找一个简洁有效并能长期适用的“准则”或者“理论体系”,但总觉得还没找到。不管是科学、各种流派的心理学、零极限、亦或禅,我都觉得有启发之处,但对于任何一个,我又都有所保留,没办法完全相信,仿佛完全相信就会像陷入沼泽中一般。这让我感觉有点慌乱,好像无处降落。
一度认为是我难以相信,导致我无法找到一个让我能够安心“陷进去”的体系,又不用担心迷失自我。
但回顾短短一年的时间,我关注的关键词在不停变化,我在这个阶段追随某个准则,但在下个阶段就不那么相信它了,我也一度认为是不是我不够忠诚。后来发现,流动以及变化就是我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何一定要用过去相信的东西指导未来?当下的相信只代表当下,而不必用当下的相信来约束未来。另外,怀疑也是个资源,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说的:怀疑使信仰永葆青春。
另外我对于说出来一些东西有种隐隐的抗拒,这种抗拒在被张潇雨说出来后,我更能看到它了,感兴趣的请参考得意忘形播客第34期:语言的陷阱。有时我对于说出来自己人生准则这件事也陷入一种悖论:真正融入生活的准则更多是看不见说不出的。那些我一定要让自己说出的东西,仿佛是我在并不那么相信时的自我说服,或者在不理解时尝试让自己理解的途径。那既然不相信或者不理解,谈何作为准则?又怎能启齿?……当然这可能也只是我的执念。
无需降落
前一阵看学霸猫推荐的神书《灵魂占星》时,众多被戳中的地方里有这样一个点:
“你暂时采用别人的哲学,并以其作为推动你迈向真理的跳板,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一旦你与真理的能量连结,最好能放掉那些让你抵达目的地的跳板。”
看到这句话,突然明白了自己过去的一年内原来在“跳跳版”:很多之前很佩服的人,很欣赏的状态,现在并不那么向往了,好像两条何流,曾经交汇过,但流向终究不同。现在的新流向,可能是曾经的自己完全难以想象甚至嗤之以鼻的,甚至现在都不太好意思在朋友圈里说的。还要继续清理过去的记忆,放心地流向未来。
看到这句话后我也感到些许放松。本来急于找到一个“准则”,但也许原来一直想探寻的真理不在外在,正在我的内心,只是需要时间让自己一点点看见,那为何不享受这趟旅程。
又想到了在成都时涂婷提到文殊院里的老师(好像不叫老师,叫啥我忘了)说“空”是变化的意思。我一直不怎么理解佛学和禅修中经常提到的“空”到底是什么意思,一个简简单单的“变化”,让我突然对它有了更多理解。
开始时有些疑惑,空怎么是变化呢?不是什么都没有吗?后来想到,可能处于什么都没有的状态时,才会安然地感知并接收到变化,又因为什么都没有,也不用害怕迷失。这时的什么都没有,也是什么都拥有,因为空,而能拥抱一切变化。如《禅者的初心》中所写:
“我们的“本心”一切本自具足。它总是丰富而自足,你不应离失本自具足的心灵状态。自足的心不同于封闭的心,它是颗空的心,是颗准备好要去接受的心。”
又一次让我想到了我在无数地方提到过的木心的那句话,常读常新:“常以为人是一种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导管只是导管。”从去年年底开始,我就很喜欢“流动”这个词,最近又对于流动有了更多感觉,想写写来着,但还没写出来,真的好难写,和别人描述时都要连3D比划带说的。现在发现“空”和流动也是相连的,导管是空的,生命的水流才流动得起来。
我也不知道我怎么就写到了这里,大概是想说,我并没有一个准则,其实有点慌,觉得我好像不如别人有眼光有远见似的。但渐渐觉得没有也不要紧,虽然我不知道这个不要紧是不是一个自我安慰的合理化,但能感觉到,至少它有真实的、打动我的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