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简友广场
复述《论语别裁》6(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复述《论语别裁》6(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作者: 抗知体 | 来源:发表于2023-03-20 23:49 被阅读0次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一、“入则孝,出则弟”

    这六个字,在前面的“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里南公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家庭、乃至家族的时候,要有一颗孝心。而在外面,面对朋友,乃至面对社会上的大众,都能够友爱。

    而且南公说,在后面还有很多地方会讲到孝道,所以暂且不谈。

    我想补充的是,有一句话是:“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

    当然这些话的原意,是想表明不是只有在金钱物质上表达自己的孝心,才是孝。

    我想说的是,对父母、对亲人的某些不恰当、甚至是有危害的言行举止,我们进行规劝或者反对,这并不是不孝顺。因为我们的发心是为了他们好。

    孝顺,绝对不是愚孝。

    二、“谨而信”

    这里的“谨”,是谨慎的意思。

    南公强调,谨慎和拘谨是两回事。

    谨慎过了头、或者缺乏灵活,就是拘谨。而过分的拘谨就是落入小气。

    南公举了诸葛亮和吕端的例子。

    我很惭愧的是,虽然我知道诸葛亮,但是我从未读过《三国志》的原文,就连《三国演义》也没有看完。所以当南公说,诸葛亮是“谨慎”最好的榜样时,我不太能理解。

    诸葛亮,他成就了自己这一生事业,就在于谨慎。他的谨慎,让他身边的所有人都信任他和他的决策。

    吕端是宋朝非常有名的宰相,他看起来笨笨的,但是在处理关键事情的时候从不马虎。我想这就是一种大智若愚吧。

    无论如何,想要学会谨慎而又不让自己成为一个斤斤计较、故步自封的小气之人,也只能在每一次的真实社交和实际处理事情中去打磨自己。

    三、“泛爱众”

    这在我看来,跟“出则弟”的意思是一样的——发自内心地爱众生。

    但是我知道根本做不到。

    就连排队进地铁都要你争我抢,被别人抢了先或者撞到了、踩到脚了,立马就会心中不悦吧?更不要说如果是牵扯到自身利益的事,不恨就不错了,怎么会有爱呢?

    所以才需要修!

    四、“而亲仁”

    意思是,亲近有学问道德的人。

    我其实不是特别明白,为什么要做到了前面那些之后,才能谈到“亲仁”。

    但是仔细想一想我才明白,这个“亲”,并不是身体上去接近、靠近的意思。比如上门拜访、时节问候等等。

    这个“亲”,是要从精神上、思维方式上与这些有学问道德的人亲近。

    试想一下,如果前面那些都做不到,他拿什么去理解这些有学问道德的人的思想呢,他怎么能够体会到这些仁者的伟大之处呢?

    五、“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对我的震撼相当大。

    作到了前面的所有之后,还能有剩余的经历,再去“学文”。

    “学文”的意思,是做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等等等等。那是一种兴趣,一种志向。

    在我的理解里,能做到前面那些是一个人在修身养性。而“学文”却只是一种技能养成。这两者根本的区别。即,一个是改变人的本质,而另一个只是从表面上进行雕琢。

    就像,一个人的文采哪怕没有非常出众,但是如果他的思想很深刻,那么它写出来的东西一定不会差。相反,一个人他没有自己的思想,那么词藻再华丽、技巧再高明,写出来的东西也只是一种形式美。

    我就想到了大刘的《三体》。谁会在乎文采呢,让三体迷们疯狂的,是里面的价值观。

    对一个人的人生来说,什么是本质?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根本?什么是细枝末节?

    孔老夫子在这句话里已经揭示了很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复述《论语别裁》6(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kgp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