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诺贝尔奖得主,或许就在你身边!

诺贝尔奖得主,或许就在你身边!

作者: 不愿止步的蜗牛 | 来源:发表于2018-10-06 08:08 被阅读5次
    诺贝尔奖得主,或许就在你身边!

    每年十月,是公布诺贝尔奖得主的时候。今年国内媒体对这一重大事件的报到风格是:谁获奖?为啥获奖?为啥日本近年获奖多?中国这么大,为啥获奖的人这么少?获奖人是(我的)女婿、准女婿么?

    个人有些好奇,为啥社会舆论对诺贝尔奖如此在意,能否获奖,政府的责任有多大,应该扮演各种角色,民众与个人是否只是旁观者?因此,查看了互动百科,了解了诺贝尔奖的设立、内容、评选方式、获奖人的奖金用途,也百度了不少文章。有很多收获。

    诺贝尔奖得主,或许就在你身边!

    首先,比较认同牧纸浩的观点,即我们拿不到诺贝尔奖,最主要的原因,是时间还不够。他认为,可能是以前投入不够,也可能是教育体制落后,培养不出顶尖人才,也可能是科研工作者急功近利,心思不在搞研究上。但我们还缺少时间。

    根据统计,从1901年到2017年,诺贝尔奖总共授予892人和24个团体。获奖者平均年龄59岁,而他们获得成果平均年龄37.1岁,从出成果到获奖,平均等待22年。

    也就是说:诺贝尔奖数量衡量的是一个国家二十年前的科技实力!二十年前,日本经济和科研实力,确实远超中国。所以目前日本诺贝尔奖成就碾压中国也情有可原!

    每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必须经受时间的考验,从自然科学,到文学,概莫如此。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而其获奖成就:双氢青蒿素合成于1973年,距其获奖时隔42年。2018年,日本科学家本庶佑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距其发现细胞免疫疗法,已经过去26年。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成名作《红高粱》《天堂蒜墓之歌》分别创作于1988年,1989年,距其获奖时隔23年。2017年,日本作家石黑一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他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1989年获得布克奖,其作品才得到认可,距其获得诺贝尔奖时隔28年。

    因此,在选定方向后,努力工作,不断提升自己,关注手头事情,不懈努力才有可能获奖,应该耐得住寂寞。

    诺贝尔奖得主,或许就在你身边!

    其次,我们也要学习日本的经验。国家投入、科研环境、国民教育、民族性格种种因素,扭成一股巨大的绳结,将日本的科学水平提升到了国际数一数二的地位。而最关键也最亟需改变的,也许是每个个体本身。

    对所做事情的热爱、个人探索精神、好奇心和社会责任感不仅是科研的源动力,也是我们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的最终原因。发自心底的尊重我们这个社会的学者、尊重知识,是比获得诺贝尔奖要更重要的事。

    1、将物质与精神认可有机联系起来,是最原始的动力。一千元日币上是野口英世,日本著名生物学家;五千元日币上是樋口一叶,日本著名文学家;而最大面额一万日元上那个目光坚毅、面色严肃的人,是教育家、思想家福泽谕吉。将最崇敬的人印在每一个国民、每天都在数次进行的日常活动里,意味着最隆重的怀念、最深刻的尊敬。与其说是日本人对知识渊博的人表达最大敬仰,不如说是一种特别务实的态度。

    2、投入经费是基本条件,经费的使用机制必须有效。从2005年到2015年,日本这十年的科研经费平均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居发达国家首位,而2016年美国为2.8%,约4650亿美元。日本比美国投入比重还要高!步入科技大国的行列。即使是在20世纪最后20年,面对着泡沫经济崩溃之后严峻的经济形势,日本政府也依然不吝啬于科研投入。

    但是,绝不只是足够的科研经费那么简单。在日本,高校老师不会因为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科研成果而担心受到冷落或失去饭碗,在研究过程中,也很少受政府和社会的诸如考核、评价等干扰,可以长期潜心从事研究。日本的科学技术基础计划,并不是由政府直接参与管理、评审,而是由专业机构进行。高校等科研单位,对学者的珍惜与爱护,体现在许多“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政策上。

    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者下村修,1960年被名古屋大学破格授予理学博士学位,但他当时只是名古屋大学理学部的一名进修生。正是因为有了这张博士文凭,下村修随后才得以前往普林斯顿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并最终发现绿色荧光蛋白。

    3、日本的国民教育是基础,但应该平衡好考试与素质培养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家长的期望与行为,发挥着很大作用。

    诺贝尔奖得主大隅良典总结自己的探索经历,有一段话充满了画面感——“小时候热衷于飞机模型、半导体收音机的制作,夏天喜欢在小河里捞鱼、捕萤火虫、采集昆虫,手持网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采筑紫、野芹菜、木通、杨梅、野草莓,能够感受自然的四季变迁。”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保持一颗好奇心,是引领诺贝尔奖获得者走进科研世界的原始原因。

    4、日本“全民读书”风气,让诺奖获得者受益终身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福井谦一在《直言教育》中写道:“在我的整个初中、高中时代,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阿维尼翁的动物》、《橄榄树上的伞菌》...他于我可以称为心灵之师,对我的人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小柴昌俊称,上小学时班主任金子英夫送给他看各种物理书籍,使他对物理产生极大兴趣,并最终走上物理研究之路。

    5、独特的民族性格:一辈子坚持只做一件事

    大隅良典等待这个奖项,足足等了二十年。在此前二十五年的学术长跑里,他经历了博士毕业找不到工作、研究受挫、转专业、独自缩在小实验室长达九年无人问津的学术生活,但是他一直在坚持。

    诺贝尔奖得主,或许就在你身边!

    从诺贝尔奖得主的经验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人,是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与孤独奋斗的,政府的政策,或许会加快这个过程,但个人的努力和坚持,才是获奖的根本原因。

    反观国内,在绝大部分人哀叹无人获奖,国家不重视科学研究的同时,其对孩子的期望,则是读个好大学,有个好工作。而孩子的想法,很难被听到,更不要说被尊重。当然,政府在就业方面的一些规定,也制约了学生在毕业后的选择,使其更功利。

    好在,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有生活保障,有自己的思想,或许,给予他们更宽容的环境,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是更好的选择。

    你身边可能就有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特别是在某些领域孤独前行的偏执狂,他们获奖可能性更大。每位家长,尊重自己孩子的特点,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在他们受到挫折时还能坚持,就是贡献。每个普通人,保持对身边人的尊重,虽不理解,但能容忍他们对某一事物的执着,或许也是一份力量。

    参考资料:

    1、互动百科

    2、牧纸浩《被日本碾压,中国拿不到诺贝尔奖,真相在哪里?》

    3、牛弹琴《日本真正的可怕之处:17年里17人拿诺贝尔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诺贝尔奖得主,或许就在你身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kic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