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拉着Cc给我买了一只趴趴熊,眼睛闭着,一直在睡觉。喜欢它,所以轻拿轻放,像是对待一个熊宝宝。可能因为喜欢,可能因为它比较和我有眼缘,所以,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有些责备自己为什么会让它在商店的展厨里孤独等待那么久。
我要给它取名字,Cc说既然喜欢,就叫臭臭吧,涵盖你所有的缺点。就这么简单,趴趴熊变成了臭臭,它变成了她。每次回家都要轻轻拍拍她,看看她有没有睡醒。可能听起来有些荒唐可笑,但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被自己隐藏起来,让人不解的一个人格,无所谓别人的评论和眼光。因为缘到了,与之相关的门便被打开了。
〈1984〉我们缘来已久大学的图书馆很大,五层楼,但我唯独钟爱二楼靠南侧的几个外国文学书柜,在那几个书柜间不知道徘徊过多少次,一切其实都是缘,就好比我喜欢的,都不是什么耳熟能详的文学大作,只是类似于偶然的偶然,就像我一瞥不经意的余光遇见了《1984》。很小,很旧,一点都不起眼,但它在那堆杂乱的书里,最乖,最有礼貌,静静的、庄严的立在那,像是在宣誓着什么,所以,拿起它,打开扉页,果断的放进了怀里。其实开始没抱过什么太大希望,但越是这样,便越能收获惊喜。也许真的是缘到了,便会遇到。
〈1984〉我们缘来已久我与《1984》的结缘可能就像是今天与臭臭的结缘,都只是始于不经意,走在陪伴与惊喜的路上……
〈1984〉我们缘来已久喜欢书,但从来不喜欢乱看书,别人送的,不合眼缘的我不会去看,只是辜负了伙伴们的好意,为了尽量避免这种尴尬的盛情,我特意向好友们主动发出过申请:满满的《秘密》,皮皮的《迟到的间隔年》(皮皮推荐),仙儿姐的《百年孤独》,三娃娃的《1988》(虽然她承诺了两年才给我),六六送的《红高粱》,还有阿翔送的五卷《冰与火之歌》。但最喜欢还是《1984》,它的地位无法撼动,我把它推荐给几个关系不错的好友,怕他们不看,凡是推荐过的都买了送了过去。皮皮最认真,他看书很慢,但却很用心。过了几个月我问他怎么样,他告诉我:挺好,我看完特意买了英文版的又看了一遍。过了一段时间电话里他特骄傲的说:“我把那本书推荐给了我们英语老师,她看了,买来放到我们的英语角了,说看完一起谈谈,你高兴吧。”其实我不怎么高兴,因为我已经把它看成了自己精神上的私有物品,拿出去分享,让那么多各不相同的人来品评它,着实让我有些排斥。排斥的不是书,而是行为。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能理解,有些东西是藏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想与人分享的,哪怕是一本书。我并不为此感到丝毫的愧疚,直至现在。
买过四五本《1984》的纸质版,全部送了人,自己手里一本都没留,唯一看过的是图书馆的借阅本,在我手里没超过一个星期,就是这么仓促,就是这么随意。我看过的很多书,都买来收藏了,唯独它没有。
越是想占有,就越不该让它有实体存在,因为没有任何地方比存放在精神里更安全,更触不可及。所以它不会出现在我的书架上。既然缘来,就要让它回到原来,像是未曾谋面,但却相识已久。
〈1984〉我们缘来已久如同是主人公温斯顿,原来他一直爱着老大哥,但却抗争了那么久,只是他到最后才明白,老大哥也一直爱着他,像每一个被消失的和被活着的人一样,深深的爱着。
〈1984〉我们缘来已久〈1984〉我们缘来已久
现实中的朋友远不及书中的知己,不需要语言,只要一个脑袋就够了,你不说,我会懂,你若言,我便会离开。也正因为如此,喜欢文字的人总是试图在生活中寻找书式的存在,其实方式错了,现实中有的全是人,而书中仅有的是故事,你若能懂,你就是书中主人,再聪明的人也绝不会寻到自己头上。
最近总是在思考在焦虑,想为某句话解释,但后来才明白,解释其实就是在让误会根深蒂固。所以,解释就成为了最不必要的事,心反而坦然了。
所以,缘来缘往,感谢在我的圆里相遇,感谢臭臭,感谢《198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