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学生时代,语文课本上有篇课文名为《最后一课》。对那篇文章我还是有些少许印象的。
《最后一课》讲述的是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强行割让的一所乡村小学在上着告别自己母语的最后一堂课,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来展现整个沦陷区的屈辱和对自己故土的深切的思念。
仔细想想,当时授课老师更想宣扬的是爱国主义情操,而对历史背影如何却未曾多谈。
这篇文章是短篇小说,由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所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1873年,首版于《月曜故事》。正好是普法战争发生的两年后。
说到普法战争,那是指近代还处在联邦时代的德国中邦国普鲁士与处于第二帝国时期的法国之间发生的战争。战争结果是法国失败了,被普鲁士占去了不少领土。
普鲁士借战胜之威统一德国,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并在凡尔赛宫举行了德意志帝国皇帝加冕典礼羞辱了法国。
阿尔丰斯·都德在这种大背景下,以法国沦陷区种种景象为素材写出了《最后一课》。
追溯普法战争的历史根源似乎可以追溯到欧洲三十年战争时期。三十年战争的主战场就在德国。当时德国以宗教信仰化分为新教阵营和天主教阵营。
欧洲诸国又因宗教原因分别加入两个阵营,参与战争。而当时还是王政时代的法国虽然是天主教国家却因自身利益参加到了新教阵营。
做为那个时代欧洲大国之一,一个统一的德国并不符合法国利益。因此不管三十年战争中还是三十年战争后,法国都力促德国保持分裂状态。在德国境内扶持众多小邦国出现,直到普鲁士的崛起。
在进入共和国和拿破仑时期,法国也没少侵扰德国诸邦国。所以两国的恩怨也不会少了的。
拿破仑的最后一战“滑铁卢战役”也是因为同属反法同盟军的普鲁士士兵及时到达而失败的。
不过当时的普鲁士还是欧洲诸国的小跟班罢了,但谁又想到几十年后这个小跟班会成长为令整个欧洲惊惧的庞然大物。
法国虽然在拿破仑时代后疲弱了一段时间,但依旧是欧洲大国,有着不可忽视的话语权。
欧洲诸国认为在拿破仑失败后,应该没有任何波拿巴家族的人再次进入法国政坛。但似乎最不想发生的事永远会发生。
拿破仑的侄子,那个著名的拿破仑三世走上了历史舞台。他借着法国人对拿破仑.波拿巴的怀念,成了法国政坛新星,并竞选成了法国总统。
然后更进一步,他再次成了继他叔叔之后的法国皇帝。波拿巴家族再次获得了法国的统治权。不说他在国际关系和重大国策研判中的无能,但说到内政治理,拿破仑三世在同时代欧洲领导人中也是优秀的。也许在和平年代,他也许会是个不错的领导者,可惜那个时代的欧洲并不和平,而他期待的也不是和平吧。
那个时代能被铭记的欧洲领导人除了拿破仑三世外还有普鲁士的那位铁血宰相俾斯麦。这个时期的普鲁士已经不是那个二流小邦国了。
而是在还是邦国联邦状态下的德国中举足轻重的一股力量。同样的在国际上,普鲁士也是不容小视的存在。普鲁士如此的局面,俾斯麦居功甚伟。
他不仅在普鲁士国力增加方面颇有建树,而且也在国际关系中为普鲁士打出了一片天地。
接着借奥地利和法国的失误,打了普奥和普法战争统一了德国,成为欧洲至强。普法或应当说德法之间的恩怨又继续延续,一战,二战就是如此。
二战后,德国一分为二。德法也看不出有什么恩怨了。1989年柏林墙倒塌,德国再一次统一。
只是德法历史上的荣光都不复存在,世界霸权也和他们没什么关系。报团取暖是他们唯一选择,所以欧盟就出现了。我们这个时代,德法倒是合作无间。这也许是利益一至的缘由吧。
前些时日,因为俄罗斯的突然爆发,德国再次起了武装自己的念头。很多懂历史的西方人一下子回忆起了历史上某些不舒服的记忆。
法国人会做何感想呢?又有哪个法国人还记得阿尔丰斯·都德和《最后一课》呢?历史还会周而复始吗?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