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叶圣陶先生的【精读指导举隅】一文中,我明白了预习原来是个考验功夫的地方。在执教后,时常会听到有人提到“预习的重要性”,我也会主动地去询问老教师,究竟预习该怎么做,我发现人人方法皆不同,尽管目的指向相同——为了更好地更快地学习。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似乎还感受不到我们班的预习功夫得到提高,但是我知道,那问题出在我身上,因为我不懂得如何引导。
在学习了这篇文章后,我有了许多的收获。
其一是预习中通读全文很关键。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读全文,对文章的熟悉,也有助于提高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再者,我特别欣赏一个方法,给文章标标点与分段。对于这点,我简直是大大地佩服叶老。因为这样的素材就是取源于课本,也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同时还能够达到多效,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的考察,对标点符号使用的考察,对文章脉络的考察等,天啊,一举多得,实在是太厉害了。
其二是预习中认识生字生语。往常做这项工作,乖巧的孩子还会去查查字典,有的孩子做了什么呢?直接参考书抄吧。问他这个词理解意思吗,说实在真是不懂。但是究其原因,还在于脱离了语境。我在字词教学中是很喜欢给学生创设情境的。多音字辨析,生字词辨析,我都会随口编个故事,学生也就很快记住,但是这项工作应该让学生去做,学生去搜集用例,甚至于要把课文中出现的这个词的意思理解透,才是真正的是识字词。
其三是预习后能够捷达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这方面我觉得是教师本身一开始要给学生一个示范,怎样去理解一篇文章,实际上,很多文章是具有相似性的。这样才能将课堂还给学生。再者,有一点我也很同意,就是让一篇课文发散成多篇课文,关于这点,我曾经写过相关的论文,不过没有发表,突然很欣喜觉得自己和叶老的想法有一致性。那就是参读相关文章。一篇文章可以拓展成某一体文章,某一种手法文章,某一作者文章等,这样就是四通八达,学习也就有了拓展性。
再者,在课内指导后要吟诵,吟诵确实可以反映对文本的理解,但我个人认为,也不是所有文章都可以吧,还是要因文而议,再来能够应对教师的考问这也是很重要。可是分数不是结果,而是使得学生明白那是该努力了。遗憾的是,现在似乎变味了。我还在想应该怎么缓和这个问题。
不得不说,在叶老的文章里,我看到了预习的方向性,果然功夫还得看师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