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时评小侯
笔者依然像上一篇讲解格律的重要性那篇文章一样,采用通俗、接地气的讲解方式,尽量抛弃所有专业术语。
上一篇强调格律的重要性的文章地址在此:
《你还以为堆叠几句话就叫诗吗?你知道写诗讲究平仄格律有多重要吗?》
要想弄明白格律,首先得明白什么是平仄:
笔者发现提到格律的问题,还有一个令人厌恶的现象,也就是一些稍有经验的人,总爱去给新人 “纠正” 入声,人家明明表示只用新韵了(新韵就是现在的普通话读音),他还是要去给人家纠正某某字是入声,敢问新韵里面有入声吗?新韵里面的哪个字是入声?你用现在的普通话读个入声给我听听可好?
然而,普通话里根本就没有入声的说法!可见这类人明显是在有意挑刺,以衬托自己的伟岸。想显摆自身的高深本无错,但请别将自身虚荣(真正高深的人是不可能在没有入声的普通话里去挑入声的……)建立在别人的苦楚之上,别去害了新人行么?
笔者表示之前自己也被这类人搞蒙过,笔者在学习中遭遇如此含糊的问题的时候,是比较较真的,所以直接问过这类人在新韵里到底需不需要讲究入声,没想到就这么一句话居然多次问得这类人哑口无言,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们是明知故犯,说他们是挑刺都并不恰当,因为本身就没有刺,与其说他们是挑刺,还不如说他们是有意找茬,找茬的目的还是为了拿着古韵故意为难新人,以衬托自身的伟岸,所以大可不必理会此类找茬。
笔者个人觉得,古汉语(这里指读音,非书面表现形式)和现在的普通话对比起来,最大的区别就是古音里的入声,现在的普通话里面已经没有了,古音的入声已经分别分到现代拼音的4个音调里面去了。而用现在的普通话去读这些入声字的时候,入声的影子几乎不存在了,除非你刻意要去挑入声。
古音里的入声,其实多半都是只读一半,然后把剩下的气留在嘴里,不完全吐出来,所以才叫入声。例如古音里的 “阔” 和 “出” 就是入声字,但咱们现在用普通话读这些字,都会完全吐出来,和入声没啥关系!总之,普通话里面没有入声。
古音里面的读音要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入声、去声,阴平就是现在拼音里的一声,阳平就是现在拼音里的二声,上声就是现在拼音里的三声,去声就是现在拼音里的四声。而入声,在现在拼音的4个声调里面都有。
这对于部分人来说,很难区分出来。所以现在有些新人一旦提到学习用古音写诗就会感到头痛。
那么,咱们暂时不去理会古音,就用新韵得了,就用普通话,区分平仄就按拼音的4个声调来,拼音里的一声、二声是平声,三声、四声是仄声,就这么区分,简单了吧?
区分平仄没有问题了,先入门了,以后再去学习标准的平水韵(研究古人作品时此韵最常用,但并非用到哪里都是这个标准)即可,暂时不用理会古音。现代人读诗也本来就都是用普通话去读的,现代人写诗如果非要去用古音,写完却又只能用普通话去读,有人形容这是东施效颦,倒是形容得比较到位。
既然要了解古诗,古音肯定是早晚都必须得学懂。学习古音可以让咱们便于了解古诗,但不是学来非得自己用古音写出来却又用着现代语言去读,闹着东施效颦的笑话自欺欺人。
近体诗的格律:
现在以七言绝句格律为例,其它近体诗的格律,其实道理都是差不多的,你能学会一种了, 其它格式就问题不大了。
说到七绝的格律,常会听到一种说法,就是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说法其实并不是很准确,因为没有包含忌讳。但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格律中的声调是2个一组,每一组里面的左边一个声调多半都是可平可仄,可以调整的,但不能一概而论,必须要了解有哪些禁忌(既然是2个调一组,左边一个不固定,如果是去看别人的诗到底是从平起还是仄起,那就不要去看他第一个字,第一个字是可平可仄的,应该看他第二个字是平还是仄)。
笔者之前的文章里说过,诗歌的格律是为了让声调读起来有高低起伏的感觉,好像有点音乐的旋律感一般,那么现在可以把声调暂时理解为这样:
低低高高低低高对应
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样不难理解了吧?仄声读起来声调较高,平声较低【这里所说的声调高低是指响度(振幅),不是指声音尖锐度(频率),当然,你要调换过来去称它也没毛病,因为在音乐里面本来就是称频率(尖锐度)高的为高音】。
现在就按2个声调一组,再加上了解一下都有哪些忌讳,你马上都可以自己写出格律,不需要再去看什么模板,也不需要去背格律。
忌讳:
忌三平尾,三仄尾。也就是每一句的最后面三个字不能是平平平,也不能是仄仄仄,这样读起来将会是什么感觉?哆哆哆?来来来?咪咪咪?发发发?唆唆唆?是不是感觉怪怪的?难听死了?这样的三连平、三连仄,如果是在中间,读到后面还可以换调,还感觉不出难听,但是放到后面,真的太难听了!
所以必须2个一组将这些声调错开,至于为什么必须是2个一组,而不是3个或1个一组,这个问题,古人们早已经研究好了,他们这样规定格式,肯定是有他们的道理,暂且不需要咱们再去研究了,等我们如有能力创新的时候再去研究吧。
强调一下,只有每一句的第一个字才是都可平可仄,修改每句的第三、第五两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出现仄平仄平、平仄平仄这样连续单个声调交错的格式,读起来拗口,听起来也难听。
另外尽量避免孤平、孤仄。所谓孤平或孤仄,也就是两平夹着一仄,或者两仄夹着一平,例如:平仄平,仄平仄,这样读起来也是不顺口的,虽然那些有名的古人们的诗句里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但是,这样并不算完美,还是尽量避免为好。
其实格律诗,主要只有4种格式,分别是:
1、平起首句(第一句)入韵
2、平起首句不入韵
3、仄起首句入韵
4、仄起首句不入韵
另外,只要是要押韵的句子(押韵就是每句最后一个字用同一个拼音韵母的字),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不要押仄声韵,不好听。
还有,4句的诗,第三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一定要和其它三句不一样,如果其它三句都押韵了,所以都是平声尾,那么第三句必须是仄声尾,这样读起来才更顺口。而且,4句的诗,第三句不能押韵,第三句最后一个字的拼音韵母都必须和其它三句不一样,这样读起来才好听。
了解了禁忌和格式后,现在来打一个平起首句入韵的格式吧(入韵就是开始押韵的第一句)
平起首句入韵格式:
(此格式押韵3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押韵】
那么,2个声调一组,后面的尾字需要调整平仄、押韵句数的时候(再次强调,要押韵的句子尾字必须是平声),是怎么作调整的?现在再来解释一下:
按上面说的2个声调一组,那第一句不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吗?为啥中间成了三个仄了?这是因为第一句就要押韵啊,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必须押平声韵。
没有记住前面所说的禁忌的朋友可能会问,那不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平 就可以了吗?可是,这样你就犯了三平尾的禁忌了,是不可以的。
上面格式里第一句里的第五字,算是那一句第三组声调里的左边一个,是可以调整的,是可平可仄的,先把第五个调整为仄,后面两个平就行了,所以就成了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样就避讳了三平尾了。
那么,为什么这个格式会出现上下句相同和不同的现象?
现在标注一下,大家就能看明白了:
平平仄仄仄平平
【相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
【相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
【相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
相对,是对立面的意思,你可以理解为相反吧(虽然相对不是相反的意思),总之就是错开。也就是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错开,第二句和第三句要相粘,也就是要相同(但不是必须一模一样,因为每句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多数情况下是可以调整的),第三句和第四句再错开。
其余平起首句不入韵、仄起首句入韵、仄起首句不入韵3个格式也是这么个道理。
平起首句不入韵格式:
(此格式只押韵2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押韵】
仄起首句入韵格式:
(此格式押韵3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押韵】
仄起首句不入韵格式:
(此格式只押韵2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押韵】
没尝试过的朋友可以尝试用手机或电脑自己背着打一下格式试试(不建议用笔写,因为修改麻烦)。
上面讲解的第一个格式(平起首句入韵),现在用PS图片软件在图片上把可以调整(可平可仄)的地方用红色标注出来给大家看看吧:
其余3个格式同理,能看明白图片上的格式,其余3个格式你一样能明白,其余3个格式就不在此赘述了。
另外,笔者是极不认同不讲究格律,胡乱堆叠些语句就说是诗,或者说是古体诗的行为,其实古体诗也并不是什么都不讲究,古体诗的要求也不见得低。如果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古体诗的特点,只是押韵,那只能算打油诗。如果连语句都不通顺,那就是连打油诗都算不上。
笔者认为,在近体诗里,含义的重要性占首位,格律其次,但两者缺一不可,缺少一个都算不上近体诗。
再则,多练习写近体诗(格律诗)之后,你的词汇量会瞬间暴增,一直猛增,对于写作有极大的帮助。千万不要向格律屈服,不要害怕,你就能战胜它!
希望大家看完本文后能学会写格律诗,笔者非常希望能在评论里看到你们的作品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