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所谓的正见有二种:《杂阿含经》卷二十八云(大正2·203a)︰‘何等为正见?谓正见有二种:有正见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见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若彼见有施、有说,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不受后有,是名世间正见,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
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是名“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又《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七云(大正27·504b)︰‘云何正见?答尽无生智所不摄意识相应善慧。此有二种,(一)有漏,(二)无漏。有漏者,即世俗正见,如前广说。无漏者,谓无漏忍及学八智无学正见。’
盖正见有有漏、无漏二种,意识相应的有漏善慧称为有漏正见或世俗正见;
现观之八种无漏忍及有学的八智与无学的正见,总称为无漏正见,或出世正见。
如上,由于无漏的正见又有有学、无学之别,故与世俗合为三种。《俱舍论》卷二云(大正29·10c)︰
‘世间正见,谓意识相应善有漏慧。
有学正见,谓有学身中诸无漏见;
无学正见谓无学身中诸无漏见。
(中略)
如是世间诸见有染无染,学无学见,观察法相明昧不同。何故世间正见唯意识相应?以五识俱生慧不能决度故,审虑为先决度名见,五识俱慧无如是能,以无分别是故非见。’
又,无漏正见中,唯八智摄于正见而除尽智、无生智,以此二智唯正智非见性。《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七以四句分别之,其文云(大正27·503a)︰
‘诸无漏见是无漏智耶?答,应作四句:
有无漏见非无漏智,谓无漏忍。此有见相无智相故。
有无漏智非无漏见,谓尽无生智。此有智相无见相故。
有无漏见亦无漏智。谓除无漏忍尽无生智,余无漏慧。
此复是何?谓学八智无学正见,此有见相及智相故。
有非无漏见亦非无漏智,谓除前相。’
然《成实论》卷十六〈见智品〉认为正见正智一体无差别(大正32 ·365c)︰‘正见正智有何差别?答曰︰即是一体无有差别。
正见二种:世间、出世间。世间者,谓有罪福等;出世间者,谓能通达苦等诸谛。正智亦尔。(中略)又正观故名正见,尽无生智以正观,故亦名正见。’
另《大乘义章》卷八(本)谓《毗昙》以忍心以上为正见,《成实》以暖心已去为无漏正见(大正44·618a)︰‘依如成实,暖心已上一向不受,于彼宗中,暖心已上名为住分,不复退堕三涂中故。故彼《成实》引经证言,世上正见者,往来百千世,终不堕恶道。暖心已去名上正见。
若依《毗昙》,忍心以上方是住分,一向不受三涂之报。涅盘经中亦同此说。据此言之,忍心以上方得名为世上正见。此是第一不受处也。’
此乃基于《成实论》卷十六所谓智能破假名为忍,忍在暖等四善根中之说而立。
又,《俱舍论》卷二十五也说明正见在八圣道支中,是道亦是道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