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创业
《大宅门》里出现的“货到地头死”砍价大法真那么灵验吗?

《大宅门》里出现的“货到地头死”砍价大法真那么灵验吗?

作者: 三角包 | 来源:发表于2017-11-04 02:36 被阅读0次

请先允许我用一个十分冗长的开篇陈述一下:是什么给了我胡说八道的念头……


原因很简单:我是《大宅门》的脑残粉。

从2001年电视里第一次播映这部剧开始,就深深地被它迷住了。而那时的我还只是一枚元气满满的初中生。在那之后,只要电视台每重播一遍,必定是抓住机会认真复习(真是没见自己读书有那么勤奋)。

网络视频盛行之后,回看的次数就更不用说了。直到现在,仍觉回味无穷。除了“精彩、经典”,我真的找不到其他更合适地辞藻来形容我觉得它有多好。即使用“演技在线”来评价这部剧在我看来都是对它不那么恭敬。这不是演出来的一场戏,这根本就是人生的一场戏。

关于“家族基业跌宕起伏”的国剧,其实也不算少。但哪怕是经过了16年岁月沉淀后的我,对其评分排位,心中位居第一的还是《大宅门》。人心世故、创业守业与人生百态在这部剧里“平淡得精彩”却又“真实得无奈”。也是这部剧令我从无知年少时开始懂得:原来女人同样可以有大智慧与大格局。但这不是今天我要“胡说八道”的主题。

所谓“看得多,就想得多”。最近这几年,在《大宅门》里逐渐感受到了温故而知新。尤其当白家家业经历了几个十分重要的阶段时,会不由自主开始与现实对照,从而引发一些胡思乱想。在第十三集中,白景琦第一次随老法师出征安国药材市场,就是其中之一。(开始进入正题……)


安国的经历对白景琦来说可谓是影响了他一生的命运。从小就不服管教、特立独行,在少年时,只拜服过一位高人,就是自己的恩师(唯一一个没有被气跑的恩师)季宗布先生。而在安国采办药材时,涂二爷用自己纯熟的“商业技巧”与过硬的“专业知识”令白景琦佩服不已。成功征服白景琦的首先就是购进黄莲时涂二爷所自导自演的“货到地头死”砍价大法:选中“挨宰”目标后,先用对方开出的价格购入少量黄莲,一转眼就在药材市场放出百草厅将大批采购黄莲的消息,引得药商们以为有利可图,于是纷纷囤货;等市场上的黄莲供求极度不平衡之后,再回到第一次光顾的药商那里上演一出反客为主、成功杀价的好戏,最后以跌破成本价的价格采购了1千斤黄莲。

看到这里,想必不少小伙伴会大呼:精彩!过瘾!

不过,这个案例在实际商业运作中真能那么容易就让买办称心如意吗?恐怕并没有你看到的那么简单与直接,我们必须先清楚地认识到:在黄莲的故事里,隐藏着几个重要的设定,这些设定也是促成涂二爷计谋得逞的条件:

1- 白家百草厅在药材行里的地位。白家的人不在场,安国药材市场就开不了市。这一点足见百草厅在当时北方药行的地位,药行之所以能授予它如此崇高的敬意,除了白家以往的进货数量之外,百草厅自身的业务发展给了市场足够的信心,即便是不开口,药商们都知道以白家制药的规模,对原材料的需求肯定小不了。

2- 商品特性。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一分为二地看:药材市场之所以更容易受资讯影响出现变动,是因为与白家药铺出售的成品药相比,黄莲这种原料商品首先具有更广的市场范围,因此在市场中流动性十分强,并且获取成本低。换作几百万的设备你试试?凭某位贵人随随便便一句话就真敢成倍投入囤货的商家,如果不是怀揣着破釜沉舟也要成就宏图大业的雄心,那很有可能就是缺心眼……但另一方面,涂二爷之所以能在市场出现大量黄莲后成功说服第一位药商低价抛售的原因就在于:新鲜黄莲的折旧速度实在太快,对于不具备再处理加工能力的原料商而言,收获后一旦错过了最佳出售时段,就只能变成一堆垃圾。而那些可以长期甚至永久保存的商品,即使眼前供大于需,只要存放得当并且商户现金流充盈,也绝不至于如此仓促地赔本抛售。

3- 市场环境里的理性决策人并不理性。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绝对的理性决策人,只有相对理性、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商业分析头脑的决策人。显然黄莲故事里那些受涂二爷蛊惑一窝蜂囤货的商贩,永远也就只能是个商贩。决策靠的是耳朵而不是大脑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但也正因为整个市场环境里多数的决策者都是属于这一卦的,商品的供求关系才有可能因为涂二爷的蛊惑出现阶段性颠覆。试想一下,如果剧情改写,只有一个药商十分实诚地备足了黄莲等待涂二爷临幸,那么故事的结局很可能就是这个小贩最后饮恨而亡……

4- 团队作战,永远好过独角戏独撑门面。涂二爷的“货到地头死”砍价大法虽说是自导自演,但如果没有白景琦这位货真价实的少东家配合他表明主张,又没有许先生这样看似存在感比较薄弱的男配二在一旁添油点醋 ,恐怕这出戏也唱不了这么圆满。至于为什么?只怕这里头的道理会被我解释成一门玄学:团队的出现首先表明了自己这一方的规模与实力(别以为我这里没人、好欺负,哼!)。不过还有一点十分重要的是,经过团队形式表现出来的立场在商业对手看来是更加趋于理性并且更加难以倾覆的,尤其是当对方单打独斗时。但前提是,你的团队手里得有牌。在这个故事里,涂二爷团队手里的牌就是我前面说的1、2、3点。有人也许会说,白家不是已经位居市场高位了吗?白景琦作为少东家一个人难道还搞不定吗?先不论白景琦这个少东家资历几何,就说一对一PK的谈判形式,在我看来反而是下策中的下策,没有人在一旁兜底一不小心速战速决也是分分钟的事,把天聊死了还谈个什么鬼?

5- 信息不对称。写到这里已经开始感到困倦,原谅我十分不走心地随便说两句吧。“货到地头死”的方法是存在局限性的,只是这个故事没有再接着围绕黄莲的主题纠缠下去,我们能看到的是药商因为这笔生意窝囊收尾,实在不好意思让伙计喊单成交价格,而是悄悄地低调处理,但他始终都没明白怎么会突然冒出来这么多黄莲,真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依照我的推测,如果这部剧改名叫《大黄莲》,后面的剧情应该是这样的:亏了银子的黄莲药商回去后暗地里扔给了百草厅一个大写的MMP,恨不得拉进黑名单永不往来;而那些受涂二爷蛊惑大宗进货的药商一脸懵逼地心里打鼓:“哪个好小子抢了我的大生意??”殊不知,那个抢他生意的小子也并没有比他幸运到哪里去……但无论怎样,在信息闭塞的清朝末年,他们很难洞察这里头的玄机,因为首先涂二爷并没有说谎,人家可是买了1千斤黄莲呢!!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设定下,怎么可能有当代如此丰富的社交平台可以互相吐槽之后再集结一群穿着名侦探衣服的网民进行事件分析,推理出真相后再各种上热搜?难不成收市后卖砒霜的和卖黄莲的还能互相点赞朋友圈吗?所以,如果在这之后白家回到同一个药材市场,完全有可能故技重施,只不过也许会换一种药材哄抬市场需求。

因此,我并不否定涂二爷砍价大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然而,一旦信息变得越发透明,透明到成为一种商业常识并且足以令对方摸清你的套路(即:第5点不成立),那么第3点就有很大概率发生变化,黄莲故事里的决策人开始具备商业分析能力,即使有第1点、第2点甚至第4点加持,也都并没有什么用了。

如果反过来,颠覆的是第3点条件,在保证第5点条件的情况下(即:信息不对称),黄莲故事里的决策人能揣摩出套路的概率就很难预测,因为这个时候第1点、第2点与第4点是足以对决策人的商业判断起到影响作用的。也就是说,第5点才是涂二爷砍价技能的真正罩门。

如果以上述内容为基础,再反观第5点在当代商业环境里的现状:信息的开放程度与人们的认知范围、知识储备量及思维发散能力已远远优于古人,所以我认为:以目前的眼光来看,“货到地头死”砍价大法的神力也只能存在于《大宅门》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宅门》里出现的“货到地头死”砍价大法真那么灵验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kux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