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时间·记忆娱乐圈简书电影
中国社会的扎心现实 都在印度电影《起跑线》里

中国社会的扎心现实 都在印度电影《起跑线》里

作者: 丽蒂二小姐 | 来源:发表于2018-04-12 06:26 被阅读146次
    中国社会的扎心现实 都在印度电影《起跑线》里

    翻译过来的文字经常会让人曲解它的原义,比如最近在国内上映的印度影片《起跑线》,结合片名和故事简介,我还以为它是个探讨教育和成长理念的片子。

    不过按照印度原名《Hindi medium》直译成“印度中产”也不合适,因为是不是中产,收入、职业和受教育状况都是考量标准。而男主拉吉,是个时装店老板,有豪车和豪宅,但却没上过大学,不会说英语,更像只虽富不贵的“土鳖”。

    中国社会的扎心现实 都在印度电影《起跑线》里

    But,看完片子我明白了,《起跑线》虽然也在讽刺一些焦虑的父母和拔苗助长的教育理念,比如美艳的女主米图,恨不得在女儿出门时,给她武装上一层铠甲,还好几次神经质般地大喊:怎么办,怎么办,要是皮娅遇到了坏人怎么办,要是她学坏了怎么办,她最后会吸毒的。

    可这些,只不过是一些营造喜剧氛围的调味料,《起跑线》的内核,和另一部印度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无异,都在直指阶层固化和穷人无力的不公。

    孩子入学,只不过是《起跑线》选择的故事切口,其实想想看,还有比这更合适的切口吗?教育差异所带来的贫困代际传承,对于穷人来说,就像猴子怎么翻腾,也翻不过如来佛的掌心。

    中国社会的扎心现实 都在印度电影《起跑线》里

    印度和中国,同为金砖四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同为人口大国,国情有类似之处,加之《起跑线》的排期也很应景,相信国内目前那些蠢蠢欲动的幼升小家长和摩拳擦掌的小升初家长,看了这个片子,恨不得和编剧导演喝个交杯酒。

    影片让我们了解到,印度的好学校都是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但为了保护穷人子女的受教育权,政府规定,私立学校必须有25%的份额留给穷人,可实际上,这部分名额经常因贿赂和侵占流失,加之隐性费用和无法融入等原因,穷人的孩子很难从这些学校毕业,因此,公立学校越来越渣,而进入私立学校,越来越成为了名利的角逐赛。

    而我国的现状是,只要你不挑,就算是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局也会给你派位,但是家长们能淡定地按着学区上吗?都在拼爹找关系地把孩子塞进那些少数的重点学校,结果就是个恶性循环,名校愈强愈膨胀,弱校师资和生源双差,教育资源越来越不均衡。

    印度和中国的教育不公,虽因社会制度的差异有具体差别,但本质上一样的。

    中国社会的扎心现实 都在印度电影《起跑线》里

    天下的父母也一样,都希望孩子过得比自己好,因此,当影片中的那个穷孩子没被私立学校抽中,穷爸爸伤心落泪时,我的心也碎了,因为这意味着他儿子这辈子很有可能和他一样,当个卖苦力的劳工。

    而女主米图,则是被凯特王妃妈咪的励志故事打了鸡血,要送女儿上伊顿公学,要邂逅威廉王子,要进入那个优雅高贵的上流社会,因此,她带着丈夫一路“装富扮穷”,笑料百出,笑中带泪。

    如你所料,影片中富人的虚伪、冷漠、势力。而穷人淳朴、热情、善良。

    这是文艺作品惯用的反差手法,比如《茶花女》和《羊脂球》,都要赋予妓女高贵的灵魂。

    但在通常情况下,妓女怎么可能有高贵的灵魂,就像老罗脱口秀中所说的,做惯了妓女的姑娘习惯了轻松的付出和高额的回报,从良后怎么可能安于一份按劳取酬的普通工作。

    当然,我绝不是在为富人正名或是诋毁穷人,更不是把穷人类比为妓女,只是想说:复杂的现实和脸谱化的戏剧不一样。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毋庸置疑:社会对穷人不公,他们想跨越和富人的鸿沟,几无可能。

    中国社会的扎心现实 都在印度电影《起跑线》里

    女主米图在贫民窟的时候,和其他真的穷主妇一起去排队打水,面对蛮横的加塞儿者,她一开始只会讲道理,被对方视为空气,但很快在朋友的提点下泼辣地把插队者给镇住了。

    可在领配己时,在面对缺斤少两的无良官员时,在其他的邻居只能唯唯诺诺之时,在米图大呼不公之后,她的朋友却很悲凉地说了一句:你知道你在干什么?他们是政府派来的。

    穷人的“简单粗暴”,富人可以轻易学会,可富人的自保手段和维权渠道,对穷人却可望而不可及。

    正如片中的穷主妇所说:贫穷,不是那么轻易被教会的,同样,穷人变成富人,那还不得脱几层皮。

    看到这里,心情已经很沉重了,当片中的头号“恶人”、装逼功力一流的女校长浮出水面,就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个女校长本是个女仆的女儿,表面上刚直不阿,可在自身完成了阶层的逆袭后她就把劳苦大众忘得一干二净,她对男主说,招个穷人的孩子我能得到什么?招富人的孩子才能攫取名利啊,我这是在补童年的亏空啊!

    她还对男主说,你想找谁啊?警察、法院、媒体,没用的,他们的孩子可都在我们这里面上学的。

    这一刻我才明白,为什么这类题材的电影在印度多用轻喜剧的方式呈现,因为实在是太沉重、太无奈了。

    当下的中国和印度,都有逃不开袋的关键词:贫富分化、资源稀缺、人口众多,竟争激烈,但更关键的是,既得利益者不肯放弃自己的利益,阶层逆袭者眼睛只往上看。

    影片的最后,男主安排公立学校的孩子表演了一段燃情励志的歌舞,并夸赞这些孩子更懂“less is more”,更会在没有电子产品的情况下安排自己的生活。

    我的心里苦笑了一下,电影果然不是济世良药,只是一片阿司匹林。

    我想起了去年北京的文科状元,熊轩昂同学傲娇地说:现在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的大学。而状元都是我这种,家里条件好,又厉害的人。

    中国社会的扎心现实 都在印度电影《起跑线》里

    我想起最近网络上流传的温州富豪学渣姐妹逆袭的故事,这对双胞胎姐妹漂亮顽皮,幼儿园时经常捣蛋,初中时成绩倒数,但他们父母多金开明且特别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带着孩子环游世界,并在世界范围内为孩子挑学校,初中时一年学费八万,高中时读的是美国著名的私立学校,学费也是八万,注意,是美元。

    温州双胞胎姐妹冯亚晗和冯亚晞

    最后,这对姐妹的成绩突飞猛进,被牛津和剑桥双双录取。我不会质疑她们的潜质,但这也绝不是什么励志的故事或是可以提供教育经验的范例,如此个性化的成长经历,中国有几个父母能等得起?能付得起?素质教育,也只是富孩子才能享受的奢侈品。

    电影也没有在歌舞升平中一路打鸡血地走下去,结局又写实了一把——男主在道貌岸然的校长和上流社会的家长面前侃侃而谈,讲自己的经历,讲社会的不公,呼吁给孩子们平等的受教育权。现场有一点应和的小火苗,但很快熄灭了,他只能像孤胆英雄般离去,只有妻子的支持和理解。

    现实主义的电影是残酷的,但活在当下的勇气必须要有。有点尴尬的是,一部印度片子让中国观众如此心有戚戚焉,什么时候,中国能拍出属于自己的《起跑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社会的扎心现实 都在印度电影《起跑线》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kvi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