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妙极,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梦窗以下,则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
――《人间词话》
这是《人间词话》第九章的内容,大致意思是说,填词最忌讳用替代字,并以周邦彦的《解花语》为例,力争用“桂花”替代了“月亮”,使得语句不够精妙,意境亦不足。究竟是不是这样,我也不太清楚。看评论,也是意见不一,有人认同,有人反对。但我想,评论大师王国维恐怕也不是针对《解花语》而做的评论,大致是借此来批判有些文人过多的引经据典,反而失去了文章的本意。
从古至今,凡是文学大家的文章,总是浅近易懂,近似白话,正所谓“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明白如话,却把诗人的恬淡自然表现的淋漓尽致;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白描手法,将词人的满腔忧愤,无限悲愁展露无疑;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妇孺皆知,表现出天下离人的共同心声……这些文学大咖的诗句读来沁人心脾,思来巧妙绝伦,情感表达总能引起读者之共鸣,让人回味无穷。但可惜的是并不是什么人都能达到如此境界,那种信手拈来,举重若轻的功夫,苏轼连他的弟子都无法教会,我们又怎能总笔原则去要求所有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