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渐劲、国学不兴,现在研究诗词的总拿西方哲学的那一套来解释华夏文明。可问题是希腊已亡、罗马不在,美国也有被我们超越之势。若说中华文明愚昧落后,那么请问它又是如何延续数千年的呢?
这是个问题!
就拿诗词来说,请问只因受了王国维的批判,姜夔、吴文英等人就真得差到极点?如果真的差,那为何自宋元以来,姜夔、吴文英就深受喜爱?难道就你静安是明白人?
这依然是个问题!
所以,不妨让我们把目光重新回到诗词起源的先秦与唐宋,看看先贤们究竟好在哪里,然后让诗词真正的由古代迈向未来,找回属于中华民族真正的文化核心。
孔门有“六艺”,别的我精研不深,但对于“诗艺”一道却略知一二,所以愿意分享出来以供大家讨论。
那从哪里说起呢?就从诗词创作最为基础与最为关键的——“气”开始吧。
自古以来“气”就在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爻辞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而汉代元气论则认为人的“形”成于“气”,有“形”才有“神”和感情,张载则认为“气”由“太虚”而生,是构成宇宙最精微、最原始的基本要素。
中国古代诗文也非常讲究气。曹丕说“文以气为主”《文心雕龙》对“文气”多有论述,桐城派方苞则说:“欲气之昌,必以义理洒灌其心。”《诗品》钟嵘则认为由于客观的“气”导致天地万物发生了运动变化,受到这种变化的感染,所以诗人心中产生了种种强烈的情感,并通过用舞蹈和诗歌等艺术形式表达这种物感。
那么究竟什么是“气”呢?甲骨文中人们在表示天地的“二”字间加一横,代表天地之间的汽流。而为了把气与三区别开,金文就把“三”写成波浪线,于是“气”就由指事字变成了象形字,以示汽流起伏的样子。
所以,气是指一切事物、精神具有多样、凝聚、起伏与连续的流动之美。因此虽然《论语》有辞气之气,食气之气、血气之气等不同的气,但其内涵是一致的。
而今后我们讨论的所有内容,都将围绕“气”展开,为了不过于发散。我们遵照《孔子诗论》中“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言”中提倡的“诗乐文一体,志情言相通”的多元诗观进行阐述。
而阐述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明白“诗、乐、文、志、情、言”这六个要素之间到底是怎样相互流动,又怎样才能用于具体的创作实践中。
由于牵扯的问题比较多,所以必然要牵扯到心理学、社会学、摄影、文字、音乐等现代知识与理论,而相关内容的处理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