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摘抄《新课程标准》(11~15)

摘抄《新课程标准》(11~15)

作者: 自由飞翔的蜗牛 | 来源:发表于2023-01-24 16:18 被阅读0次

(二)总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学生能:

(1)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的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程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学段目标

      为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发展性,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六三”学制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7~9年级为第四学段。

      根据“六三”学制四个阶段学生发展的特征描述,描述总目标在各学段的表现和要求,将核心素养的表现体现在每个学段的具体目标之中。

1.第一学段(1~2年级)

        经历简单的数的抽象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形成初步的数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能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体验物体长度的测量过程,认识常见的长度单位,形成初步的量感和空间观念。经历简单的分类过程,能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在主题活动中认识货币单位、时间单位和基本方向,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量感和应用意识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初步的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他人帮助下,尝试克服困难,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能倾听他人的意见,尝试对他人的想法提出建议。

      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入学适应期,利用生活经验和幼儿园相关活动经验,通过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学习简单的数学内容。这期间的主要目标包括:认识20以内的数,会20以内数的加减法(不含退位减法);能辨认物体和简单图形的形状,会简单的分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并树立信心。

2.第二学段(2~4年级)

        认识自然数,经历小数和分数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进行较复杂的整数四则运算和简单的小数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理解运算率;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经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测量过程,探索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形成量感、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几何直观。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过程,了解数据收集、整理和呈现的简单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用平均数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在主题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和方向,认识质量单位,尝试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量感、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

      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独立思考并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愿意了解日常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愿意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成就,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美。在学习活动中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敢于质疑和反思。

3.第三学段(5~6年级)

      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认识自然数的一些特征,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能进行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探索数运算的一致性;形成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探索几何图形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会计算常见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能用有序数对确定点的位置,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形成量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经历收集、整理和表达数据的过程,会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表达数据,并作出简单的判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形成数据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在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中了解负数,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数感、量感、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尝试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索运用基本的数量关系,以及几何直观、逻辑推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形成模型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学习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并欣赏数学美。初步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习惯。

4.第四学段(7~9年级)

      经理有理数、实数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数域扩充;掌握数与式的运算,能够解释运算结果的意义;会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描述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形成合适的运算思路解决问题;形成抽象能力、模型观念,进一步发展运算能力。经历探索图形特征的过程,建立基本的几何概念;通过尺规作图等直观操作的方法,理解平面图形的性质与关系;掌握基本的几何证明方法;知道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基本特征,理解相关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能够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描述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形成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掌握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理解随机现象,探索利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理解各种统计图表的功能;经历利用样本推断总体的过程,能够计算平均数、方差、四分位数等基本统计量,了解频数、频率和概率的意义;形成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和推理能力。在项目学习中,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核心素养。

      探索在不同的情景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运用几何直观、逻辑推理等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模型观念和数据观念。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严谨、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能够回顾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关注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克服困难,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欣赏并尝试创造数学美;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

        “五四”学制第二阶段(3~5年级)目标主要参照“六三”学制第三阶段(5~6年级)目标制定,适当降低要求。“五四”学制的第三阶段(6~7年级)目标在“六三”学制第三阶段(5~6年级)目标的基础上合理提高要求,结合“六三”学制第四阶段(7~9年级)目标确定,是“五四”学制6~9年级目标进阶更加科学。

相关文章

  • 新课程标准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活动中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沟通工具,也是传播...

  • “跟着名著学写作”教学设想和计划

    一、《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

  • 新课标学习

    新课程标准已经发布,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要发生改变,那么改变的依据就是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对于很多老师来说...

  • (三)课程内容的变化与突破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有了较大的变化和突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新增课程内容总体说明 新课程标准在“...

  • 新课程标准解读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 语文新课程标准,是让我欢喜让我忧的一个小读本,每次有活动或...

  • 2022新课程标准

    只要你有孩子, 不管是幼儿园还是中小学 这篇一定一定要看完 2022年的4月21号, 教育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发...

  • 新课程标准前言

    新课程标准前言 主讲了三件事: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主要变化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落实立德书人根本任务...

  • 历史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突破顺应了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给历史教师带来了挑战。教师需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做好应对...

  • 研修日志(二)

    8月6日上午,戴岳为教授给我们带来的是《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解读》。戴教授从新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与意义、修订的原则...

  • 2022-08-25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道法学科教学培训心得 8月24日参加了荷塘区全体政治老师的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学科教学培训活动,对于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抄《新课程标准》(11~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lar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