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悲歌》是我目前读过的最具现实意义的小说,虽说我没读过很多小说,但在我所认知的范围里它确实是很好的。它不完全是一部纯粹文学创作式的小说,它是作者万斯的个人式传记,一部回忆录;是一个美国小人物从底层向社会上流流动的奋斗史,有些史诗般的意味,但又没有那种悲壮色彩;它是一部社会学,里面又夹杂了很多经济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政治学就更不用说了,美国小说往往都有当时政治的影子,这无可厚非。
乡下人难以逃脱的悲歌这是一本新书,中文译本在今年的四月份才出版,我是无意间在比尔盖茨先生的微信公号里知道它的,盖茨先生很推崇这本书,把它放在私人夏日推荐书目里,还写了大篇幅的介绍辞,我当时想,世界首富推荐的书,肯定值得一读的,所以我在暑假期间淘来了这本书,但因为生活中的种种琐事,我到今天才把这本书读完。
《乡下人的悲歌》的作者叫J.D.万斯,是个年仅31岁的美国年轻人,毕业于常青藤名校耶鲁大学法学院,目前在美国硅谷的一家投资公司任管理职务,他的身份完全符合我们想象的美国人——精英人士,但他的童年经历及他祖祖辈辈所过的生活却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美国人,像是一种逃离美国以外的生活。然而,作者明确告诉我,那就是他以及他的祖祖辈辈们经历过的生活,酗酒,吸毒,暴力与争吵一直发生在他们的生活里,绝望与焦虑占据了他们的灵魂,但那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里一部分生活的剪影,不过,在那样的边缘生活里美国梦是破碎的,深陷贫穷之中的美国民众奋力挣扎也难以从下层阶级挣脱出来,这是美国乡下人的悲歌,而他们的悲歌跟中国乡村的生活没什么两样,甚至说更惨。
万斯在美国的一个贫苦小镇长大,他成长的家庭是不完整的,破碎的,母亲频繁的结婚与离婚直接导致了他的不稳定生活,万斯的整个童年与青少年时期都陷在家族的“纷争”中,贫穷像是他们整个家族的宿命,世代循环,也限制了他以及这些美国乡下人对世界的想象。作者的成长历程充满了冲突,暴力与自卑,他生活的环境实在是糟透了,而在那样的家庭中长大的人都会有家族的某种劣根性,继承了那些隐性的缺点,这是作者所告诉我们的。万斯的童年经历让我想到杜拉斯在《情人》里所强调的“原生家庭”,一个人的出生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骨子里传承的东西任何人都很难改变,但所幸,作者在历经磨难后克服了这些东西,他脱离了他原有的阶层,成为了一名社会上流的人。
乡下人代表着愚昧与贫穷,但作者写这本书不是为了批判乡下人所固有的陋习,而是想要去揭示美国底层人们的悲惨生活,让美国社会意识到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美国乡下人的觉醒,自发的向上,去脱离那种绝望与焦虑的状态。一个国家的社会问题靠政府作为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民众真正的觉醒,一个民族才会有希望。
当然,这本小说还是美国乡下人的赞歌,作者在文章里强调,在他生活的那个地方,美国梦是破碎的,而他从原有的社会阶层中脱离出来,考上耶鲁大学法学院,这无疑是他作为乡下人的美国梦的胜利,但支撑他实现美国梦,向社会上游游动的动力又是什么?答案就呼之即出了:是这些乡下人的质朴,坚强,爱与包容,和在任何时候都不丢掉的谦卑精神一直激励,影响着他。
作者说,在他们群体文化里是没有英雄主义这个概念的,因为每个人都在“过”生活,努力摆脱贫穷,却一直挣扎在贫困中,他们生活的所有问题都来自贫穷,包括他们的工作,婚姻,生活习惯与爱,他们做不了英雄,他们甚至都不曾想过这个概念,但是,其实他们中有一部分人俨然是英雄。譬如万斯的阿嬷时常教导他一定好好学习,也给了他稳定的生活环境;万斯的姐姐琳赛在他母亲酗毒后像个成年人一样照顾他;他的那些亲戚在顾及他的尊严的情况下给他提供住所……那些乡下人除了贫穷,几乎一无所有,但却把最好的爱,最好的东西留给他,庇佑他撑过一段又一段艰难的日子。
万斯自诩是个很幸运的人,因为他深爱着的乡下人给予的爱与帮助,让他一步一步的走上成功,过上更好的生活。但他的美国梦的实现却仅是他个人的,上千万的乡下人们还在相互大喊大叫,争吵,为明天的早餐发愁,为孩子们的教育绞尽脑汁,为找到更高薪酬的工作奔波……作者在小说里写到,他们生活的地方不是没有工作机会,但那些工作机会都并不好,他们会凑合着干下去,却不会干的长久,心里的懒惰与焦虑使他们无法在一个固定的工作岗位上待下去,他们想要更好的工作机会,但现实告诉他们的只有两个字:没门。
《乡下人的悲歌》里的美国乡下人是愤怒的,也是无奈的,在这个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他们活的不像美国人,想努力好好工作,却还是没办法过上好日子,他们心里的绝望与焦虑是另外的美国人所无法理解的。
这种绝望与焦虑不仅仅是美国乡下人的,也是全世界的。自经济全球化以来,世界经济趋向于集中发展,各个国家在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加速竞争,以保持自己的强势地位,这种合作式的 竞争模式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和美好的生活体验以外,也同样引发了全世界人们的焦虑。
正如我们所见,科技瞬息发展, 人们处于时刻变化的时代,只要稍不留意就会甩出发展的队伍中,继而渐渐退出历史潮流,而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更加明显,就拿中国来说,我国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在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技方面都大幅度提升,俨然成为了世界的中坚力量,世界各国见识到中国的强大与实力都不得不佩服,竖起大拇指。然而,若是谈到中国的乡村问题,却又是另外一番风景。
中国的乡村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性问题,虽然官方报道里一直强调着我们的乡村是美丽的,正在向着现代化发展,人们都过上了舒适的生活。但作为一个乡下人,我所见到的乡村却不是那样的,甚至与官方报道里的乡村不相符。大多数中国的乡下人虽然在党的引领下过上了好日子,却又陷入了另一种水深火热之中。家里的新房盖起来了,但他们一年留在家里的时间又有多少?村里的学校建好了,可优秀的教师会愿意留在乡村?家里的老人怎么办?小孩的教育问题怎么解决……一个个的现实问题劈头盖来,得到的大多是不确定的答案。
城市的工作机会与成功机遇明显比乡村的要多太多,所以乡下人抛下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一窝蜂的朝城市进军,成为一批批城市移民,他们起早贪黑,努力工作,想要实现梦想,或是给家人和自己更好的生活,但却没有想象中生活的那样好。城市人和乡下人的隔阂一直都存在,而且愈久愈深刻,城市人看不惯乡下人的土气,乡下人承受着城市人的高傲,这是一个阶层与另一个阶层的文化差异,这中间的鸿沟是怎么都弥补不了的,文化过渡也只是说起来简单。
乡下人在城市的生活并不见得好,他们兢兢业业,省吃俭用也只够养家糊口。来到城市,意味着一切都会变好,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他们在大城市打拼许久,依然住在狭小的出租屋,家里的老人仍无人照料,小孩的教育问题一直解决不了……他们的身体在大城市的烈日下工作,心却飘到了村里那条乡间小路,他们在春节过后逃离乡村,又在春节前逃离城市,梦想破灭又重拾,重拾又破灭,这是身体与灵魂的拉锯赛,他们奋力拼搏,却又屡次陷入矛盾之中,绝望与焦虑一直都活跃在乡下人的心尖。
城市被物欲塞满,乡村人去楼空,乡下人心无所依,灵魂被焦虑塞满,找不到信仰。
即使这样,我和作者一样,仍为自己的乡下人身份感到自豪。但这并不意味着乡下人就甘愿接受当下的生活,我们同样有理想,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看到更大的世界。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乡下人的思考。写到这里,我脑海里还在想着作者在小说里阐述的话,我亦很赞同他的观点,要拯救一个乡下人,不应该只是在他大学教育阶段给他提供各种帮助,而应该给他一个稳定的成长环境,让他在爱和包容中长大,社会是有义务的,然而,最重要的仍然是乡下人自我的觉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