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普通人,行走在人世间,难免会产生很多苦恼和无奈。世态炎凉的冷酷,各种平和表象虚掩下的不公平,围绕柴米油盐和孩子教育问题产生的家庭碰撞,还有一百多个学生每天演绎的悲欢故事……心绪偶然间会为此烦躁不安,谁都可能成为我发泄情绪的对象。
此刻,书最能疗伤。我读《苏武传》,这位爱国忠臣,被流放在荒凉偏僻的青海,与羊群为伍,与孤寂为伴。蛮夷之地,衣食无着,生死无期!他啮冰雪,撅草根,一待就是十八年!来时满头青丝,归去银须飘飘!期间的孤独、恐惧、焦躁、无奈谁能理解?但他心中有希望,那支磨得光秃秃的旌节就是他的信仰!他明白暴躁和咆哮只能让自己陨落得更快,他必须坚守心中的那份希望,坚强地活下去!历史转折,最终他回到大汉,万人空巷,官民夹道欢迎他们的臣子归来!
还有比苏武更悲愤更孤独的么?只要心中有光,你就能向阳而生!此时我的心火已熄灭大半。
再读《苏轼全集》,这位命运多舛的诗词大师,被贬于偏僻荒蛮之地,没有官饷和住宅,他自建茅庐,自创美食,还乘着夜色与友人欣赏竹柏月影,写出或铿将或婉约的文字。如此乐观旷达,孰人能比?至此,不良的心绪已经被抚得平平展展。
掩卷深思:有比苏武更憋屈的吗?有比东坡更悲催的吗?除了生死,其他都是闲事儿。
读书,让人内心平静。
我经常告诫自己: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达到三会:会读;会讲;会写。前者不必多说,我重点说一下后两点。语文课,老师必须会讲,你能够把人物给讲活,把情节讲透,把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学生的思绪跟着你一起飞扬。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广泛阅读,史书中的历史故事和典型人物会让我们的课堂生动有趣且有质感。《史记》中刘邦的平凡与伟大,项羽的豪情与悲剧,周亚夫的不畏强权、刚正不阿;飞将军李广追击匈奴的不老传说,还有战国时期唯一保持不败战绩的“第一战神白起……《三国》中令后人赞叹的孙仲谋,胸怀统一中原大志的曹孟德,知人善任情深义重的刘玄德,满腹经韬纬略且忠心耿耿的诸葛孔明……讲课时,这些古人不知不觉间向我款款走来……我于是信手拈来,口吐芬芳,看到那一个个专注的眼神,嘴角浮起的会心微笑,我心里暗暗庆幸:是书丰富了我。
夜深人静时,读余华的《活着》,读宗璞《弦上的梦》,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读沈复的《浮生六记》……平凡中带着感动。我不由地反思自己,我为何不能书写自己的故事?于是点亮一盏灯,拿出纸笔,过往生活中或高兴或忧伤或难忘的人与事儿一下子鲜活起来,迫不及待地涌至笔端,我悄悄地记录下来,形成一篇篇朴素的文字。几年的坚持,我也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别人。我不能不感谢读书。
读书,可以提升自己。
现代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肩负育人重任。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学习和成长上有着各自不同的需求和天赋。作为老师,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差异,不将其作为评判的标准,而是以包容、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于是我开始阅读教育丛书《教育从爱开始》,它告诉我“教育应该从爱开始,爱是教育的基础。父母、老师对待孩子的教育要以爱为依托,只有真正地爱孩子,才能真实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才能在教育过程中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支持。”于是,我有意识地和孩子们交流,主动分享我的快乐和忧愁。他们也逐渐敞开心扉,向我倾吐小秘密。我从他们口中学会许多网络新词,看他们所喜欢的电影,了解他们仰慕的歌手或明星,我努力靠近他们,使自己尽可能成为他们的朋友。并且多关注他们的家庭境况,生活上关心他们,心灵上温暖他们。他们也日益喜欢我这个有温度的小老太太。
读书,让我成为有温度的老师。
读书真好。我希望书永远是一盏灯,照亮我前行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