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接受童话世界的熏陶,在我的儿童世界里,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用对错两极来划分的。随着现实世界逐渐清晰,我发现复杂问题的解总是曲折前进,对与错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界定方法。并且,考试卷中的问题总是给予我们一个能够到达标准答案的背景,所有的信息都在题干中。但现实世界的问题不会给出有效信息,人们的不同观点建立在不同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当我们想要寻求真相时,就必须力求获取更多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群体认同一直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发挥着作用。在利用有限的信息完成了粗糙的判定,并且获得了可以推翻之前判断的新信息后,人们开始“闹别扭”,仿佛接受这些新信息是要命的事情。这时候,“观点”已经不复存在,发挥作用的是“立场”。人们相信自己作出的判断,并且选择性地收集证据。这种现象总是难以被发现,并且难以被承认。
不久前,中国地质大学邢立达在《Nature》发表的“世界最小恐龙”论文被撤稿,在此之前,颜宁教授等人与邢立达方的学术争论在网络上被放大成为“老学阀对新人的打压”。学者的“粉丝”们也加入其中,但加入的却不是“学术争论”,而是无端的揣测和攻击。在面对这样术业专攻的问题时,获得真正有效的新信息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但是,立场是早已建立起来的——崇拜科学家的非专业“粉丝”们坚定地站在自己熟悉的一方,拒绝听取其他学者的驳斥,并且是以他们自己的方式——骂战而非辩论。一群不恰当的旁观者以不恰当的姿态加入了其中,这并不利于事态的发展和问题的解决。
网络世界是最便于也最容易产生对立观点的地方,随着粉丝文化的发展,人们已经开始习惯站立场先于表达观点。这种习惯从维护某个“人格”扩张为维护任一事物,即使是理当存在争论、存在褒贬的文化产品,哪怕是一本小说,一部电影,也开始聚齐起一群维护者。他们拒绝对他们自己所喜爱的产品的任何批评,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一部分的否认。直视事物本身变成难以完成的事情,人们的不同观点变得“不共戴天”。这种思维使得人与人之间不能拥有良好的沟通环境,并不能带来除满足感之外的东西。
最近,关于浙江满分高考作文《生活在树上》的争论也正火热。我收集了许多针对这篇作文的讨论,难以避免的,我当然也有我的立场。但我并不乐意看到正反双方互相的恶意针对。在这场争论中,大部分人都承认自己没有获得足够的信息——对文章与哲学知识的了解。但是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立场,认为对方“别有用心”或“愚不可及”,却避开最应该分解剖析的文章本身。立场着实强大,它能够使一个明知自己无力判断的人以无力的论据将自己关押起来,仿佛只是为了反对而立论。
在关于生物学家沃森种族智力言论的争论中,我力图表达清楚一些被忽视的信息——心理学专业对种族智力问题本身的研究成果。这些信息能够说服那些仅仅凭借猜测就站定立场,并且高声抗议的人们——哪怕只是说服他们放柔自己的立场,开放自己的态度,也是成功的。事实证明,针对问题本身来收集和表述信息,在足够的信息的基础上做判断,并且时刻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手握真理,能够使我们收获更多。能够保持争论、和而不同的朋友也是珍贵而有趣的。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