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日本蛰居会在中国上演吗 | “让压力见鬼去吧,我就是失败” |

日本蛰居会在中国上演吗 | “让压力见鬼去吧,我就是失败” |

作者: b5b338574587 | 来源:发表于2018-03-26 23:22 被阅读0次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在日本,据称蛰居族人数超过100万,蛰居族中最高的蛰居纪录长达15年。这群被学者称为“失踪了的100万人口”的蛰居族占日本总人口的1%,其中80%是男性。对于他们,日本的学者分析认为,男人在社会上的压力太大,扛不住了,就采取了逃避手段。这类蛰居族的代表口号是“让压力见鬼去吧,我不喜欢它,我就是失败,这(蛰居)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什么是蛰居族?


    如何界定蛰居概念成为日本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之一,至今尚未得出统一标准。其中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日本厚生劳动省的定义。2003年,日本厚生劳动省通过了《围绕10~30岁青少年蛰居问题的地区精神保健活动指针》,其中将蛰居定义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参与社会范围缩小,长期居家不参与就职、上学等社会活动的状态。2、山本耕平的定义。山本耕平是日本援助蛰居者联络会议事务局长,他在《蛰居中成长》一书中将蛰居定义为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一时难以获得社会认同,从而产生参与社会的障碍,一定期间内躲在自宅或自室中的状态。3、斋藤环的定义。斋藤环是日本研究蛰居问题的著名临床精神科医生,他将蛰居定义为近30岁且没有精神疾病的年轻人,连续6个月以上躲在家里,不参加社会活动的状态。这些定义的侧重点和界定角度有所差异,但总体上看,蛰居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长时间闭居在家、不与外人交往、不参与社会活动且身体健康,没有精神疾病。

    蛰居族原文为“ひきこもり”或者“引き笼もり”(罗马字:Hikikomori),由“引き”(Hiki)和“笼もる”(Komoru)两部分组成,按字面解释分别为“退隐、抽离”和“隐蔽、社会退缩”。蛰居族在日本很常见,当对成功的期待遭遇现实的挫折,年轻人就选择了“蛰居”。

    蛰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蛰居也分三种类型:(1)、能外出,除了与家人的交往外,没有其他的人际关系;(2)、不能外出,保持与家人的联系 ; (3)不能外出,躲在自己房间里不和家人交流。

    1、白天睡觉、晚上上网,在十几平米的卧室深居简出,不上班、不上学、不出家门,依靠积蓄和亲戚朋友的接济得过且过。

    2、“我15岁时想出去社会闯荡,但失败了,这让我对整个世界的信念都垮掉了”。

    3、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超过3个月,害怕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缺乏信任,他们觉得与人交往时费神的,所以选择退出社会圈子。

    4、超过60%的蛰居族为男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天呆在家里,且大部分时间蜷缩在自己房间里,睡觉、看书、上网、打游戏,过着昼夜颠倒的生活;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对自己缺乏自信,找不到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盲目消极避世;为逃避复杂的人际关系,拒绝同外界沟通和交流,甚至彻底避免一切可能发生的社会交往。

    5、“即使自己死了,也不会有人悲伤”

    6、“任何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与他人没有任何联系”

    7、“没有自己容身之地”

    8、“自己是失败的人,在社会上没有生存价值””

    长期蛰居会有什么后果?


    蛰居族的症状因人而异。一些人会交替出现暴力行为和幼稚行为,比如抚摸母亲的身体。还有一些人可能会有强迫症、偏执或抑郁症。

    日本劳动力短缺问题愈发严重


    就职获得稳定收入是自立的前提条件,而近十年来,不能顺利就职的日本青年数量激增,已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经济低迷、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对于不能正常社交、长时间与外界断绝联系的蛰居青年来说,就职更是难上加难,他们往往陷入“想回归社会却又不能回归社会”的两难困境。特别是随着蛰居者及其父母年龄的增长,如何生存成为蛰居者面临的最大难题。另一方面,在日本高龄少子化问题加剧、劳动力严重短缺的情况下,蛰居青年的增多,使得日本劳动力短缺问题愈发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蛰居者精神负担大,严重者会诱发精神疾病


    蛰居对于青年来说是暗淡的、没有生机和活力的生活状态。长期的蛰居生活不仅使他们完全脱离社会,失去了参与学校、社会生活的机会,而且精神负担也会随之加大。蛰居者是非常孤独和被边缘化的一类人群,“即使自己死了,也不会有人悲伤”、“任何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与他人没有任何联系”、“没有自己容身之地”、“自己是失败的人,在社会上没有生存价值”等成为蛰居者们苦闷孤寂心境的写照。因此,蛰居者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长期蛰居的青年会出现对人恐惧症、强迫症、失眠、退化、家庭内暴力等症状,严重者会诱发精神疾病。


    恶性犯罪事件频发


    长期蛰居的青年会出现暴力倾向,除了对家人实施暴力外,还会进行社会犯罪。2000年前后发生的京都事件、新澙事件和佐贺事件都是由蛰居者实施的恶性犯罪案件。

    为什么会出现蛰居族?


    心理问题


    日本对于男性的期望过高,一旦受挫,男性救护倾向于离群索居。在学校或者职场受挫,遭受心理创伤后难以自拔。早在20世纪80年代,重视学历、考试竞争、填鸭式教育、管理教育、校园暴力拒绝上学等日本教育问题就很突出了。一些平凡普通的孩子在学习上不够优秀,在学校还要遭受校园暴力,久而久之其心理上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到了社会上,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活,有的则完全依靠父母生活,对于一点挫折就会避而远之,选择逃避。在求职过程中产生的自我怀疑,随着被对方不断的否定而越来越严重,人际关系也会经常出现问题,典型的心理特征就是害怕失败、害怕被拒绝、害怕承认自己失败、习惯逃避。

    给年轻人的机会太少


    在日本,一个职位两种人参与竞争已经成了常态,其中一种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另一种是刚退休的老人。在中国,人们退休后可以依然自然的照顾孙子、遛遛狗,而在日本,他们没了工作就等于人生终结。日本是一个不能以年龄、性别、学历来将人区别对待的社会,所以年轻人和老年人面对同一个职位时,会展开激烈的竞争,年轻人难以赢得过经验丰富的长者。尤其是对于80后的人,胸无大志、乐于关注眼前的幸福,没有斗志,自然更争不过40后的长者们。日本企业一直采取终身雇佣制,通常新员工刚到公司的十年是培训期,在之后的三十年里才开始被委以重任,正式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但是,长期的经济萧条使得企业用于培训员工的费用大大减少,所以对于如今的日本企业来说,最需要的就是员工自身的素质和经验。如今的日本,就算一个便利店的职位都有比以前高10倍的竞争率。

    文化根源


    在西方,如果你整体待在家里,社会就会告知你,你需要出去进行社交、接触更多的人群,但是在日本,没有人会这么做。日本人有强烈的羞耻感和一种对母亲的情感依赖。日本的父权威严实际上只是个空壳,父亲常年在外工作赚钱,教育孩子的任务实际就留给了柔弱的母亲,缺乏应有的父亲角色,孩子与母亲的连接最多,对母亲也充满一种依赖感,缺乏应有的男子气概和担当。遇到挫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方法,而是一味地选择逃避。

    经济的动荡


    20世纪20年代日本出现了泡沫经济以及90年代的经济衰退,这些变化都切断了“好分数-好大学-好工作”的“传送带,使日本年轻人失去了父辈所拥有的“终身制”工作,转而迎来了打零工、打短工的就业局面,这就带来了强烈的不安全感”。而且,日本的企业只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许多人没能如愿进入企业,就几乎没有什么发展的空间了。

    社会观念


    日本人传统的价值观念是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进入一流企业,从而获得稳定的高收入和较高社会地位。这种大部分日本人崇尚和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对于在富裕生活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来说却变得毫无意义。青年不愿像他们的父母那样做出自我牺牲,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生命的浪费。他们不想重复父辈们的生活模式,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生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另一方面,日本对人的要求太高了,他们呈现出来的几乎都是完美的、毕恭毕敬的一面,但毕竟是人,在人前把这些压力掩饰起来,然后通过逃避的方式来缓解压力。

    日本的网络文化


    网络的发展也是蛰居族的一大诱因。还有游戏、漫画以及AV产业,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人的蛰居。

    中国会出现大规模的蛰居现象吗?


    目前来说,中国是有很多宅男宅女,足不出户、不社交、不工作,靠着啃老得过且过,没有斗志。但还没有出现同日本一样严重的大规模蛰居。在中国尽管还没有像日本那样出现大规模的蛰居族,但也应引起高度重视,未雨绸缪.以日本为鉴,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中国大规模蛰居者的出现。

    如何改变蛰居的状态?


    蛰居时间越长,就越难走出阴影。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变得沉默寡言,日常行为也越来越古怪。

    接受目前的自己


    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短板,改变自己的看法,生活中的挫折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很多人拥有房子、车子,不是因为比你多努力,而是因为社会平台本来就比你高。那是因为那是他们的父辈几代人的努力造就的,你可能怨恨自己没有个好爸爸,但你也可以选择好好努力,因为你不努力,就什么都没有,没有改变的可能,而你努力了,你的后代就可能会有好的社会平台,这样你的辛苦也是值得的。

    家人的配合


    家人要首先抛弃感到耻辱的观念,积极帮助蛰居者,鼓励他们进行治疗。重建他们的沟通能力。直面创伤很困难,如果有人陪着你一起做,就会好很多。他们能向你展示另一个视角下的未来。

    心理辅导是长远之道


    学校要尽早发现,早期介入,进行心理辅导,以缓解他们的恐慌和不安。针对蛰居的孩子,由儿童咨询所派遣一部分工作人员,到蛰居孩子的家中对其进行心理辅导。这些蛰居的人最初的心理创伤是在学校、在社会,那么学校的心理辅导就要注意那些此时此刻正遭受校园霸凌的孩子们。对于那些曾经遭受霸凌的人,慢慢走进其心里,从根源上慢慢抚慰他们的心灵。

    更多心理学知识,关注微信订阅号小麦心理X(xiaomaixinlix)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日本蛰居会在中国上演吗 | “让压力见鬼去吧,我就是失败” |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lid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