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大多数孩子都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的,但一味地溺爱孩子并不是好事。
如同对智力的培养,对孩子优秀品德的培养也应从小开始。小学阶段就是培养孩子拥有优良品德的一个关键时期。
很多老师家长就犯了愁:怎么教呢?家长说教吧,孩子不爱听,说多了孩子嫌家长唠叨!老师教学吧,《品德与社会》课程下意识被人们当成不重要的副课,收效甚微。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任教老师如何做,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老师又如何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契机,培养孩子获得优良品德呢?
其他课程的任教老师听什么?你可以通过收听本次直播解锁更多作业形式,增加授课的趣味性;如果你不是老师,身为家长听什么?你可以从本次直播课中,收获教育孩子的多种方法,拒绝一味说教,有时寓教于乐!
今晚7点半,准时赴约追光公益直播第55期,追光讲师尚红玉老师带来的直播分享——看电影、做家务!老师这样布置作业,有趣有意义!聆听尚红玉老师是如何通过改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作业形式,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以此达到培养孩子拥有好品德的目标。
课程设置主要内容:
视点一:《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业设计应符合的特点:一、过程化
强调对儿童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过程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生活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
二、评价多样化
(1)主体多样化: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参与。
(2)角度多样化:分析儿童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收集儿童的各种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
(3)尺度多样化: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三、重视质性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不宜全部量化,而是重视对儿童在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方面的个性化表现。
视点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
1.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
2.《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3.在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形成必不可少的道德情感,才能有良好的品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