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

作者: 水云闲 | 来源:发表于2019-03-05 22:38 被阅读93次

                        读书经历

    我与书

    从记事至今,我所读书籍屈指可数,读书经历再简单不过了。

    小时候,家在农村,经济上不允许  ,课外书是个稀罕物。村中人在外谋职的不多,所以借书较难。另外,也没时间,放学后回家,就要帮父母做饭,打扫院子。唯一读到的课外读物是邻居伯父给哥哥订的杂志,我记得是《小星星》,那是一种月刊儿童读物,每期刊登几个图画故事,每次哥哥拿到读物后,我们几个都会抢着去看。还有能读到可能是报纸,但报纸可不是自己家里订阅的,那时做鞋都要有鞋样子,就是用报纸剪好纸样,大人照样子剪布再去做鞋。记得那时从报纸上也可浏览到一些信息,对于内容大抵都忘却了。印象深的倒是墙上贴的领袖和国家领导画像,我记得每家要贴好几张,毛主席、周总理,后来还有李先念、聂荣臻……

    接触课外的东西还有一个媒介是收音机,每天傍晚可以听听小喇叭这个栏目播出的孙敬修老爷爷讲的孙悟空的故事,还有另外一个栏目文学芳草地,再有就是听评书和小说,有印象的是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小说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还有红色小说《红旗谱》,最爱听的是广播剧,王刚做旁白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其余的已记不清。不过这个有声世界还是给自己的课余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

    小学和中学、高中除了学校课本,课余时间还是除去做作业,就是帮助家里干农活。所以我的课外阅读是一个空白。高中毕业读了唯一的整本书《红楼梦》,那时的读只是了解一些大概情节:宝黛的爱情悲剧,以贾府为代表的家族的盛衰历史。对于小说出色艺术技巧、蕴含的儒释思想,还有社会哲学都一无所知。

    大学了似乎该有时间来丰富阅读了,结果又因为考本科还是没有时间。所读也只是寥寥几本,荒废了不少时日。

    上班后照顾孩子、一大堆的家务、备课作业……阅读的时间又被挤占了。后来自我进行反思,为什么总没有阅读时间,就是因为阅读少造成的。也许自己的资质太平庸了,赶上别人很有挑战性。从备课上来讲,阅读丰富的老师,可能半小时解决的问题,我会花费成倍的时间:阅读速度没有,理解方面也跟不上,甚至连累到背诵,在阅读方面还赶不上学生的阅读量。但是起初还是要以教材为主,先把时间用在备课上,当自己逐渐把握课本后,才能抽出少量时间进行阅读。对于从事语文教学的我来讲真是惭愧,但求没有误人子弟。

    寒暑假其实是进行阅读的大好时机,每次都会制定一个宏伟的计划,但总觉得来日方长,每到开学都会陷入后悔中,慨叹难过。多年的假期并没有多大收获。一直没有享受过读书的真正快乐。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自从假期孩子们一起阅读,感受到共读的快乐。

    我们一起研究制定打卡计划,每日完成打卡,经过两个多月的阅读,很多人完成了百万字的阅读量。

    本来寒假期间家务繁多,但为了能和孩子们看齐,也是尽量挤出时间来读书。有时太累想偷懒,但是看到孩子们每天坚持打卡,强迫自己也读起来。有时担心不能连续打卡,效率高的时候就多看一些。这样也基本上坚持读了整个寒假,比较一下阅读速度还是比不过他们,阅读量也排在十几名之后,但是这种共读对自己真的成为一种督促。

    尤其看到孩子们的收获,我似乎比他们还要喜悦。

    分享一下学生的阅读感受: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这个假期过得充实,每天都停不下匆忙的脚步。但闲暇之时,我总愿捧起一本书,细细品读。我喜欢那淡淡的纸墨香,喜欢每日读书的生活,也喜欢这奇怪的充实感。书,就在那不知不觉中,成了我生活中的一种乐趣,令人感到安宁与美好。                     

    读到这样温馨感受也是让人心醉,读书真好!


    我与书
                      读书心得

    这一段的读书中也有一些小小感悟和心得。

    01为什么要阅读

    在读书的意义方面培根有十分精辟的论述:“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不过对于学生来讲,语文是必考科目,而且试卷的阅读量逐年在增加。新课改主编温儒敏一再强调要加强课外阅读。曾言:就语文而言,(平衡应试需要和开放教学的)办法就是鼓励多读书,别死扣教材教辅。阅读面宽了,视野开阔了,考试成绩不会差,而素质也会提升上去。所以要把阅读放到首要位置。

    对于成人来讲也是开卷有益。

    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书虽然不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却能给你一个更好的视角。

    读书影响潜在,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思考、逻辑、谈吐、与人共事等各个方面。

    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与书

    02.读书方法

    1.书目的选择

    现在书籍名目种类众多,作家各有所长,我们如何选择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先谈谈怎样选书。

    中学生课外阅读选择书目,首选教材内必读书目,其次挑选经典书籍去读。

    平时关注一些教育界知名人士所推荐的书单,这些都是和教材内容相关,或是拓展延伸。

    如果不知道选择哪些书籍,可以从网上多浏览书评,选择评分高的去阅读。

    2.读书的序列性

    读国学经典,定要读经史类,读时要按一定顺序,先读《论语》、《孟子》等经书,然后读史书。因为经书言浅旨远,而史书比较热闹。年轻人心志不稳定,很多会偏向热闹,所以适合读比较平淡的经书。

    3.整本书阅读

    连中国曾讲道,整本书的阅读为我们提供了更为恢弘的阅读时空,因此,我们要在更宏大、更持久的世界里,有规模地建构自己。

    好的阅读是一种共建:我们构建阅读,阅读也构建我们。好书要反复读,并且在作品中反复关联自己;不断与自身发生作用,这样才能不断推进自己的体验与思考。而且,我们还应该在成规模的阅读过程中,逐渐诞生对自己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因为从更内在的意义上讲,读书方法可以借鉴,但似乎并不是别人传授的;“读进去”,方法渐渐会自得;“读不进去”,别人说的方法徒多,无用。

    南宋人陈善在其所著的《扪虱新话》中,讲到读书须知“出入法”。他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像陈善这样读书,书才能是你真正的朋友——对朋友,既要有一份出自心头的敬佩与尊重,又要有手拉着手的亲近与欢愉。

    如果只是流连于情节,是感受不到阅读的真正乐趣。

    4.精读与略读

    培根说:“有的书只要读其中的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一些好书则要反复地读。

    培根所讲谈的是精读与略读的问题。目前的中考涉及六部名著,这些书籍字数大概几百万字,也完全在考纲要求的数量范围内,这样大部头,孩子们可能认为粗读就可以了,这样想就错了。从近几年的考题来看略读应付不了中考,一定要做细读的计划。对于小说来讲,从主要内容到情节和主题,从人物到写作技巧,甚至谈对某件事情的看法,考题已经不只停留在表面的东西,而是要孩子们会分析,能说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观点。从这些来看,阅读要深入。

    但是对于中考外的书籍,大家可以有选择的确定好精读与略读了。经典类还是要精读,但对于大部头可以选择性精读,例如《史记》可以按分类,本纪、世家、列传等中选代表性去读,如果都读,一没时间,二读书兴趣就会丧失了。

    每个人都知道读书好,但是真正做到坚持还是很有难度的,这点要靠养成习惯,习惯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一旦养成,受益终生。

    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一点一滴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你所读的书,一定会在哪一天得到回报。机会给所有有准备的人,你的阅读积累就是你成功的基石。

    我与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与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ljp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