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钱穆

作者: 湖畔渔夫 | 来源:发表于2017-09-17 06:11 被阅读12次

            钱穆先生不是哲学家,但也不仅仅是个历史学家。他的学术视野不仅仅局限于历史,而且关注文化和人生,可以称之为思想家。今人谈及钱穆,多重视其《国史大纲》和《先秦诸子系年》,其实,他对经学、儒学、子学和宋明理学的研究,都成了规模,有了主线,成了一家之言。

            作为自学成才的典范,他学无常师,不断吸取当代人文学术的最新成果,在学中写,在写中进,直至创办新亚书院,走向了现代学术的境地。关于人生进路,他写出《人生十论》,认定儒家的人生向往才是他毕生的追求,在寻常生活中获得中和的人生体验,才是最重要的生命追求。关于文化走向,他比较了西方、印度和中国三种文化,认定只有中国文化合乎中道原则,有益于人类的自我救赎,并将影响这个世界。也许,我们在当时,可能认为钱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去向过于乐观,以为他对西方和印度的文化了解不够。但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就不能不承认,他的许多看法具有相当的预见性。

            钱穆不主张门户之见,认定人文学术需要开放的胸襟和开阔的视野。他没有在张君劢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的文化宣言上签字,也不承认自己是新儒家。他的入室弟子余英时,也都否认其新儒家的身份。不过,从思想进路和人生取向上看,钱穆更像是先秦原始儒家,特别是孔子文化精神的信奉者。阅读他的《论语新解》,感到他对孔子的确做到了“同情的理解”。再读钱穆其他有关孔孟的文字,更能在他那人格敬畏与精神体认中,感受到他对先秦儒家的温情。

            钱穆的晚年是在台湾度过的。蒋介石送给他一座素书楼,他照单接收,引发自由主义者的讥讽和诟病。不过,看看当年台湾方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礼敬的态度,就可以知道,钱穆把接受素书楼看作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致意。在大陆疾风暴雨的政治运动中,传统文化风雨飘摇,孔老夫子斯文扫地,而钱穆却在台湾的素书楼里为中国文化招魂。钱穆及其素书楼成了一种象征,一种对传统文化礼敬的象征。我虽然没能去过素书楼参观,但阅读钱穆的著作和他的传记,也多少能够体味到些许温和的心境,感悟到那博大的胸襟。

            钱穆先生不是政治上的敏感者,也不是怒目金刚式的人物,但他的智者形象,他对民族文化的坚守,他在学林孜孜不倦的耕耘,让他赢得了士林的尊重,赢得了历史的地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近钱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lkp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