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五月的一天,久不联系的干女儿突然发来的祝福:干妈,祝您母亲节快乐!还给我发了520红包。
![](https://img.haomeiwen.com/i26196191/65f8d36e7d5c7d8e.jpg)
干女儿是老家亲戚的女儿,按辈分她该喊我姨妈。前几年身体抱恙,多处求医也不见好,日渐消痩。
虽然不在老家,但没少听亲戚说女儿的事 。每次都感受到她无奈而焦虑的心情。
有一次,亲戚突然跟我提出,要让女儿认我做干妈,我诧异不已。
原来,亲戚去为女儿求了一卦,说女儿要认个属鼠的干妈。
我和亲戚女儿都没有一点心里准备,但我们还是成了母女。
幸运的是,干女儿身体慢慢恢复了,还结婚有了女儿,我心里满是高兴和自豪。
只是,我们都不太习惯这种突兀的母女关系,加上以前也不太熟悉,所以除了节假日的问候,平时联系不多,心里知道对方安好就行。
很多人庆祝母亲节,但我没觉得它跟我有多大联系,没想到干女儿给了我惊喜,祝福突然跨越千里而来。
我感动得一塌糊涂,这大概是所有长辈都会有的心情吧!
村里的梁老伯总,时不时就会高兴和感动一次。
梁老伯年事已高,儿女都离得比较远,按时给生活费,老两口在老家相互陪伴着过。
像梁老伯这样的高龄老人,街道办有造册登记,节假日他们会上门慰问,跟老人聊聊聊天,再喝上一杯老人泡的茶。
他们会带去一些米,面条,食用油等不贵但实用的东西。有时,他们还故意问梁老伯讨要一点茶叶,逗得老人一脸的自豪。
梁老伯每次汲取的温暖,都足以支持到街道办下次到访。
恰到好处的关心,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最是让人舒服。
到了今年,我这个不注重母亲节的人,也被过了一次节。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家酿酒的老村庄,虽然已经没几个人居住,但白天会来不少游客,同村阿根就开了一间茶座+餐饮店。
母亲节下午,我堂姑两口子进来玩,要等她的子女们忙完后进来聚餐过节,邀请我们一起吃饭。
下午六点多,我们去了茶座才得知,老板阿根要陪丈母娘过母亲节,早早就提前走了,只有他母亲花婶独自守着档口,有几位食客在等吃。
这下可好,花婶子根本忙不过来,我老公被抓了壮丁:“来,你来帮忙炒面!”我也被安排帮忙摆碗筷。
我们开玩笑:“阿根咋不做生意,也不陪你过节!”花婶说:“去年母亲节就没过去那边,今年说什么也得去一趟了。”
咦!这母亲节怎么有点像钻石,明明知道是资本炒作的噱头,但却无法接受老公不给自己买……
堂姑的儿子带着孙子,女儿女婿带着外孙来得有点迟,几个小家伙饿得嗷嗷叫,幸亏他们打包了好几个熟菜,等我们这边炒了面和青菜,再滚个汤就能开饭。
明明已经很饿还有点累,可这情形让我没有了胃口。
吃饱喝足,临走时已经8点多,削瘦的花婶还在忙碌,独自收拾一片狼藉。
因为过节,我晚饭没吃好,花婶也累得够呛。
这样的形式主义节日,是我们想要的吗?
无独有偶,2012年《江淮晨报》也报道了一则消息,老年公寓的老人们被关爱得疲惫不堪。
10月23日早上7点半,矛奶奶刚吃完早饭,老年公寓就迎来了一批爱心人士,他们帮老人们打扫卫生,洗头洗脚,挖耳朵,剪指甲,非常周到。
忙完后,这批爱心人士还发放了小零食,这让矛奶奶开心不已。
让矛奶奶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又来了一批献爱心的,早上的事情重演了一遍。
激动的矛奶奶连连感叹:现在的人真好啊!
只是,午休后发生的事,让矛奶奶有点笑不出来了。
下午,一批献爱心的队伍又来了,为老人们表演节目。他们走了之后,又来了一批,这次他们要和老人们一起包饺子……
下午4点,当记者见到矛奶奶时,发现她有点塔拉着头,明显的精力不济。
23号这天,矛奶奶所住的夕阳情老年公寓,一共来了四批爱心人士,矛奶奶的头被梳了2次,指甲剪了2次,被洗了2次脚,耳朵被挖了2次。
公寓的其他老人,都享受了差不多的待遇。
据事后统计,矛奶奶的经历还算好的。当天合肥市老年公寓也迎来了4披爱心人士,忙乱中,有位老人竟然被洗了7次脚……
这种来去如风的高密度关怀,简直是老人们的“甜蜜负担”啊!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歪果仁的母亲节,父亲节在国内悄然兴起,逐渐成风。
这样的节日,跟我国“尊老”的传统相高度契合,受到大家的欢迎,不但温暖了老一辈,也教育了下一代。
但,应该理性一点,凡事应该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把老人当成“走秀”道具,对老年人来说是一种伤害,对年轻人来说是最大的悲哀。
老人们受不了“来去如风”的爱,他们平时的孤单,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不便,才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