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从小学或者初中开始学习英语,到大学毕业,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到最后还是哑巴英语呢?我想绝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一直都是这么回答的:没有语言环境,学了不用,慢慢就忘掉了。这不是很显然的问题嘛。
01
阅读李笑来老师的《财富自由之路》让我有了新的认知和思考,不是因为没有语言环境,而是因为它不是你的“刚需”,换句话说,你没有找到学习英语的自驱动力。
怎么理解?我们先来讲两个例子:
学会计专业的李笑来,为什么却可以做英语培训讲师,而且还出版了英语方面的书籍?因为他酷爱阅读,阅读是他唯一的娱乐项目,对于非虚构类的书籍,无论多贵多难找,都要读原版,而非翻译版。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用英语阅读”成了我的刚需——不读不行啊!脑子会“饿”,心会慌。于是,这么多年我就一直“用”过来了。尽管刚开始也挺费劲的,可那一点“麻烦”挡不住我,因为“读完”对我来说是刚需。
“用英语阅读”是李笑来老师的刚需,是他学英语的自驱动力。
而有些人“用英语与人沟通交流”才是他们的刚需,比如,二十年前轰动一时的“北大第一保安”张俊成讲过自己决心学英语的缘由。
当初张俊成还是在北大西门执勤的保安,每天西门外国人往来频繁,很多外宾不懂中文,保安们也不懂英语,连说带比划的沟通经常闹笑话。
有一天七个外国年轻人没有证件想进门,张俊成解释不清只好把他们拦住。这几个人走到马路对面,齐刷刷地竖起大拇指,又齐刷刷地倒了过来。
刚开始张还以为那些人是在夸他,后来知道真相的他,心里极度难受。他冷静思考后,决定要学习英语!
于是第二天他就从早市淘来两本英语书,一有时间就背单词,不管发音准不准,背完第二天就跟外宾对话。晚班轮岗时,也会大声朗读词句。
你看,“说英语”成了当时他的刚需。如今的他,是一所民办职业学院的校长。
无论是李笑来还是张俊成,他们都不是为了学习英语而学习,而是为了用英语来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英语,即英语真正是他们不得不学的刚需。
就像我们在阅读书籍一样,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而是为了通过阅读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你发现自己阅读速度很慢,且读完一本书后仍然感觉和没有读一样的效果,那么对于你来说,“调整阅读策略”就是你的刚需,可以找介绍阅读方法的书籍来仔细研究下,进而不断调整自己的阅读策略。
02
李笑来说:
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
有的刚需不仅无法促使你进步,反而给你拖后腿。
比如,爱抱怨的人, 一旦生活中遇到点不如意的事情,找个人“吐槽”就是他们的刚需,否则心里难受。
抱怨是一种典型的负能量,因为抱怨带来的情绪内耗危害巨大,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本来一天做好的计划,就因为一件小事,其他的计划都被打乱,这样的刚需,又如何令人进步呢?
03
那怎么判断一个刚需是否是正确的、令人进步的呢?
"刚需"这个东西,本质上是根植于价值观的。
我们知道,所谓价值观,就是一个选择什么最重要的问题。
价值观里,认为注意力比时间重要,时间又比金钱重要的人, 一定不会陷入别人设计的“收割注意力”的陷阱里,比如砍价免费的商品。同时,更不会将免费拿到商品作为自己的驱动力,而是将注意力用在提升自己成长的事情上。
你还认为自己学不好英语是因为没有语言氛围导致的吗?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