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的总结见:学了十几年的英语,为什么还是学不好?(一)系列
+++++++++++++++++
这已经是“三易其稿”了。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必须马上终结这个“无休止”的思考过程。为了日后翻阅和与学友交流,整理如下:
缘起
上一篇我下定决心,和小女儿一起学习英语,那么接下来自然就是制定计划了。
开始是准备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蓝本,英汉互译,结合MP3音频,这样既欣赏了原著,又提高了英语。但试了一下,觉得不妥,因为:1、究竟该先听,还是先看?2、不是说“翻译法”学英语是大忌么?
我应该算是一个英语学习方法控了。各种各样的方法都试过,除了疯狂英语。我自己分析了一下这么执着于“学习方法”的原因:1、一直学的是“哑巴”英语,所以听力一直很差,总觉得这里吃了亏;2、总觉得自己也算是努力了,为什么还是这个鬼样子?而别人就可以轻轻松松的学得很好?3、各种英语学习方法给了我们一个看上去很合理的解释……
雪球理论
这可能是我最早接触的“类学习方法”了。偶然看到的,但一直奉为真理,大意是:英语学习就像“滚雪球”的过程,最关键的是捏好捏紧这个雪球的“核”,然后让这个核开始在雪地上滚动,它就会自然而然的裹起越来越多的雪粉,越滚越大……
我已经忘了他说的“雪球的核”,究竟是指的语法还是其他什么东西,但我相信一定有这样一种东西存在。否则,我们的英语学习究竟什么时候才是一个尽头啊?
突破
在各种英语学习方法中,也都提到了类似的概念,通常他们用“突破”来描述,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是:不断的辛苦的积累,都看不到什么变化……直到突然有一天,打通了任督二脉,像蚕蛹挣脱了茧,像小鸡啄开了壳,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
这个画面很美很激动人心,但……这是真的嘛?如果是真的,那么:突破了,就学会了英语;还是,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学“会”了英语
我们仔细的想一想,怎么样才算学会了英语?过了四六级?托福雅思多少分?可能很多同学直摇头。然后小心翼翼的问:能够和老外聊天,无障碍的听新闻看美剧刷原版小说,算是学会了吧?
我做了一个小实验:让我7岁的小女儿听了一段新闻联播。她听完了只能是一头雾水,什么也听不懂——这肯定的呀,她懂什么“提起公诉”、“辩护人”、“贪污”、“受贿”、“滥用职权”?但你能说她还没学会汉语么?
英语学习让我们如此焦躁,或者传统英语学习方法饱受批评,各种英语学习方法大行其道的一个很大原因就在于:我们学了十年的英语,还不如在母语环境下自然学习一年的一个孩子!但真的是这样么?
漏屋的漏洞
漏屋是一个人,曾经在天涯发布了一个很火的有关英语学习的文章(漏屋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整理)。我读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并一直奉为经典。但后来越想越不对劲,归纳如下:
1、声音,或者听力,真的是英语的基础么?我觉得不是,等知乎上的回答吧。
2、无论是语言关键期,还是SLA,确实都还是一些“假说”,未经实证。而且,就算这样,也于事无补啊?比如我已经是一个成人了,过了“语言关键期”,那怎么办呢?只能听之任之,还是就应该按“成人的方法”学(比如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这当然是漏屋反对的)
3、对《千万别学英语》的推崇。但《千万别学英语》出版十多年了,我还是没有搜到任何人现身说法,表明它的可行性,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
当然,漏屋和《千万别学英语》还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接下来谈。
4、“英语思维”真的存在么?英语思维,应该就是将英语同其“意思”直接匹配关联的能力。传统意义上锻炼形成该思维的办法就是切断英语和中文翻译之间的联系,怎么“切”呢?“用英语解释英语”显然不行,漏屋也承认必要的汉语解释是可以的。当然,漏屋强调,翻译的目的是“帮助理解”,因为他讲述的核心是:
5、可理解输入(i+1)。这应该是漏屋最大的贡献,或者最具可操作性的实践原则。和《千万别学英语》不顾听力材料难易“蛮听”,漏屋强调理想的材料应该是难度适中,能大致听懂但又不能完全听懂的。好像这种i+1的材料很难找的样子,但后来我回过神一想:所有传统的教材不就是天然的n+1么?只要他们再配上声音图画。教材一课一课的精心设置,一定是循序渐进的呀?
6、最后,成人模仿小孩学习英语的可能性。小孩子是怎么一步一步的学会他的母语的?真的很轻松吗?一个孩子,具备听新闻做演讲读小说写论文的语言能力(不考虑专业能力),怎么也得小学毕业吧?十二十三岁,至少十岁吧!十年啊,语言不间断的学习使用,连做梦都说着母语吧?然后才能达到这种地步。如果真把一个成年人扔到幼儿园,十年之后,我相信他的英语不会比小孩子差。我们通常说的所谓的十年,花在英语上面的,究竟有多少时间?但这样做,值得么?
残酷的真相
我觉得漏屋所说的学习时间是有问题的,比如:每天一个小时,六个月完成第二阶段的目标。我女儿已经学习了这么久,用的rosseta,看的原版动画片,完全没背单词教语法,好几年了(当然中间有间断,但合计早就远超6个月了),第一阶段估计都没有达到,而且我估计Rossetta level 4之后都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就以二语环境的小孩为例,我们只是看到他的“外”语能力增长得很快,有没有注意到他的“母”语水平掉得厉害呢?这种例子我看/听到好多了:5、6岁的孩子随父母一起出国,十来岁回国时已经不会讲汉语了。在美国学习生活的小孩子,哪怕父母都是中国人,在家都讲汉语,要维持/提高(语言不能只是吃喝拉撒啊?)孩子的中文水平,都必须上专门的汉语学校,付出相当大的努力才行,而且最后的效果还不一定好。(找到一个:在国外生活的华人如何解决子女的中文教育问题?)
所以,我有一些想法:
1、小孩子的母语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2、我们的英语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差(很多同学把学“会”英语的目标订得太高了)。
3、我们在英语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
4、按我们的高标准,学会一门语言花费的时间不可能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少。
一句话,想学会一门语言,其实没有捷径可走。
再看雪球理论及其他种种
我还是觉得,雪球理论在理论上正确的。但是,它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或者美好——不是捏紧了雪球核心就万事大吉,还得:
1、有宽广厚实的雪地。这个就应该对应英语环境,虽然现在的环境有所改善,但“沉浸式”的英语环境仍然是比较难得的。
2、雪球滚动起来的动力。说白了,还是得学,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雪球可以从山上往下滚(可类比兴趣),这样就轻松一些;也可以就在平地上滚(可类比压力),这样就得花力气去“推”。
类似的,无论是按《千万别学英语》“打通了耳朵”,还是达到了漏屋所说的“第三阶段”水平,其实都离我们期望的“学会英语”,还有很长很长的距离。只是,无论作者还是读者,都有意无意的忘了这一点,而是像童话故事的结尾一样,“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有没有弯路?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想走捷径,只是怕走弯路。那么英语学习有没有弯路呢?我觉得还是有的。就我而言(纯属猜测),大概包括:
1、死抠语法。不是不学语法,是掌握一个“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我知乎上的回答 (后半部分讲的英语)
2、死背单词。最不可取的就是从A到Z背词典,这个道理也不用多说吧?
3、哑巴/聋子英语。首先,英语是拼音文字,发音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单词;其次,无论发音标准与否,我们学英语的时候多少是会“弄”出点声音来的,如果一开始的声音就不对,以后听说就很麻烦,听到的声音和脑海里存储的声音匹配不上,怎么听得懂人家说的什么?
4、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处找方法。持之以恒,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聪明人(其实说的就是我啦)却恰恰很难做到。我看到周围很多“智计百出”之辈,却无一例外折戟英语学习;反而是一些老实巴交的楞傻小子,踏踏实实不紧不慢的走得很远很远。
成功的例子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看的,是别人成功的例子,尤其是那种“随随便便”就成功的例子。我们总是希望能够从中学到他们成功的秘诀。结果呢?一个新词闪亮登场:然并卵(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我认为这有两方面的原因:
1、我们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并不相同。首先,天赋差异是绝对的存在的。昨天刚好看了BBC的一集纪录片《两性奥秘》,其中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已经证明男人和女人的大脑构造差异,比如:语言能力,女人就是比男人强。所以,很多英语学霸说的话,你信三分就够了——人家有天赋啊!除了天赋,当然还有客观条件,比如学霸可能忘了告诉你,她爸从她一出生就只和她聊英语(小时候的事她怎么记得?),她家到处都是英文原版图书和DVD(担心你以为她显摆)。
2、我们并没有严格的按照别人说的去做。当然,学语言似乎不需要太多天赋。我的意思是:即使没有天赋,我们也可以掌握一门语言。毕竟,没有谁学不会他的母语。就像学会骑自行车学会游泳,不过是一个快和慢的区别。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了:如果教学的方法是适合于大众的,学习者究竟有没有严格的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学习?
我有一种“快速学会游泳”的方法,我觉得用这种方法,最多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能学会游泳。但我教我妈我老婆,都可耻的失败了。我一度非常迷茫,因为我就是这样,只用了10分钟就学会的游泳,难得我有天赋?直到我教我一个侄儿,他因为崇拜和喜欢,“迷信”了我的理论,结果奇迹出现了,他非常迅速的就学会了游泳!?后来我反复的思考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因为我妈我老婆他们没有严格地按照我说的做,比如不相信人本来就能漂浮起来,比如迟迟不敢把头埋进水里,比如……
如果你用心在读,应该开始犯迷糊了:这圈子又绕回来了,这英语学习方法到底有没有用?究竟是是方法不对,还是我没真正用功?
无解的悖论
我最喜欢漏屋的一点,就是他的实事求是:
外语学习的原理是如此之复杂,以至于没有人能说清楚;但掌握语言的过程又是如此之简单,以至于不需要说清楚。
不要相信只凭听说的任何事物。不要相信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不要因为众人都这么说而相信它。不要因为经典上的记载而相信它。不要相信权威、导师或长辈的教导。当你经过观察和分析后,认为事物与原则一致,并有助于个人和大家的善行与利益,才接受实行。
漏屋被批评“有破无立”,但我认为,这却恰恰是他正确客观的地方。《千万别学英语》最大的败笔就是他退出了一个僵化的、强制性的学习方法——这个方法可能适合一些人,但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须知“彼之蜜糖,吾之砒霜”。
知道了学习语言的误区和原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并不断的调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急不躁,脚踏实地:这才是真正的“王道”。
证道
噼里啪啦这么多,不能光说不练,身体力行之吧!
不用那种“听新闻看美剧”之类的主观标准,就用“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来检验效果(打这字的时候哆嗦了一下,绝对的心虚啊,呵呵)。不求一次性通过,但我要看到进步。就报口译三级和笔译二级。裸考,除了历年真题和实务教材,绝对不找“应试”窍门。我这一辈子,法律、编程和英语,就差一个英语就是大满贯了。
今年会很忙,留给我专门学英语的时间不多。但时间就像乳沟,挤一挤总是有的。每天一个小时吧,绝对不能超过两小时,就把刷知乎的时间腾出来看ChinaDaily和听VOA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