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母亲节,也是《道德经》的学习总结之日,也是我们最尊敬的六和先生为我们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遇到的疑惑答疑解惑之日,主持人以及班委用清脆甜美的声音开启了昨晚的总结!
道德经说,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有形的东西起着方便的作用,无形的东西真正发挥作用,同样,盖房必定有门和窗,门窗本就是一个空框。无门窗全是墙壁怎能进出?有了门窗才是房。 实“在”和“空虚”,两者难缺一,相互依存。“空虚”起作用,“实在”则供便利。老子也经常从反面说一个事情,提醒我们看不到的那部分作用,有无相生,有,名万物之母,无,名万物之始,世界上最大的能量就分布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但它却承载着我们的世界。
爱因斯坦也说过爱是最强大的力量,因为爱没有限制,因为爱我们才活着,因为爱我们死去,正确使用爱的能量,爱人爱己,尽可能多的给予身边的人爱与善良,这是宇宙的法则,是我们存在的意义,所以坚持学习从我们自我做起,从影响周边的亲人朋友同事做起,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爱成为一种习惯,不要怀疑和犹豫,我们将收获更多的爱。
有学员问:道德经中言“太上,下知有之。”但平时工作学习中,有些人思想觉悟不高,未能发挥他们的力量,请问要如何引导他们达到“我自然”的境界呢?
六和先生答:这句话讲的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道德经讲的是宇宙天道,宇宙人生的实相规律,不同的人在读《道德经》的时候,会有不同的解读,管理者在中间悟到了管理之道,养生的人就悟到的养生之道,学习的人有学习之道,幸福之道。
一般读这一章的人,都是从管理的角度来解读,管理的关系是无处不存在的,国家中,有上级与下级,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企业中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包括我们家里,有父母与孩子,也是一种管理关系,所以说,可以运用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太上不知有之,讲的是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达成的一种最好的状态,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以父母管理孩子为例,最高明的父母是圣人,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身教重于言传。当父母做的很好,很有力量的时候,他根本就没有去管理自己的孩子,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本不知道父母的存在,就慢慢成长起来了,不需要父母时时刻刻来监督,来提点,来管理。
同样,在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但呈现这种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状态的时候,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他们之间是安居乐业,各行其事,在下位者,根本不知道上位者在何方,因为他不需要管理者来监督他,自然而然就会把事情做好。
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对这种境界的描述,我们常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说你不要下命令,自然而然这个命令就得到了执行,这就是太上不知有之。
我们常说一流的领导用人之智,二流的领导用人之力,三流的领导用己之力,真正高明的领导就是把下属的智慧全部激发出来,然后根本就不要管,大家各行其事,自然做好了所有的事情。
其次亲而誉之,是属于二流的领导,二领导就是把事情都想好了,下属再去执行,自己以身做则,下属按照领导的样子去做,所以也会得到下属的赞誉与亲近,第三种就是其次畏之,很多的领导者自己没有影响力,常常会用一些制度和惩罚,来让下面的人害怕。
最低层次的领导就是他不仅处事不公,执行制度也有问题,下面的人都很反对他,所以,他一定会被侮辱。
有些下属非常的不听话,或者说没办法收拾他,他根本就不能够被教化,我们怎样才能够让他达成太上不知有之的这样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呢。
事实上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如果管理者有了权力,影响力,已经在高位了,但是没有非权力影响力,而如果一味的把关注点放在被管理者身上,这也是不公平的, 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无为而治,完全的做好了自己,然后下面的人自然被教化。
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我们不能只说被管理者怎么样,而更多的是要关注自身,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修己安人。
当你的人格影响力达到足够高的时候,一定可以实现到第一种与第二种的管理境界。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总是从自身找原因,当你具备足够大的能量与人格魅力的时候,就不存在如何管理的问题,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我们中国的企业中,那些优秀的管理者,都是因为自己修得很好,所以管理从来就不是问题。
问题二:我们在群里每天读道德经到今天应该有快一个月了,道德经中老子教导我们要致虚极,守静笃,才会没身不殆,想请问,我们要怎样才能在工作与生活中去真正做到这些呢?
六和先生答:老子提出的六个字的修道方法,它是适用于所有的儒释道,所有的身心灵,所有的古今中外一切的修炼法门。
守静笃,就是说我们在修炼的时候,要放松自己,处在一个宁静的状态是所有的修炼法门,为什么有些人要到深山老林中去修行呢,因为深山老林能够让我们更加容易处在宁静之中,如果在红尘中修行的话,打坐禅定都是用这种方法,当你盘腿而坐的时候,首先把全身放松,然后观呼吸,这些方法都是让自己静下来,松下来。
黄帝内经里面也有这样描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当一个人处在一种恬淡虚无状态的时候,就是一种致虚极的状态,就是和老子讲的致虚极守静笃是完全相同的。
致虚极就是归零,把我们头脑中的念头思维想法自我全部清空,尤其不要有自以为是的想法,不要有我执,放下自我就是致虚极。
致虚极,守静笃,就是告诉我们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让自己完全放松,完全放下自我,空空如也,这个时候,大道智慧自然生发,致良知即道矣,每一个人都本自具足的良知就是道,当我们处在一种放空自我,安静放松状态的时候,道会自然呈现,良知会自然呈现,这就是修道,就是修心。
恬淡虚无就是我们身心非常放松,内心没有任何妄念,没有任何自以为是的想法,这个时候就是一种修身修道的状态,意到气到,气随意动,我们内在的气血都是跟我们的思想,念头是同步的,当我们恬淡虚无的时候,真气就可以在全身流动,就是身心合一,这个时候,是生不起病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习惯性的自以为是,因为每一个人信仰的真理跟客观真理是有差距的,我们很容易被一种知识所绑架,很容易被一种观念所束缚,很容易被自我催眠,所以我们完全不了解自己处在一种什么状态,我们的念头从何而来?我们执着于什么?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非常艰难的,要真正的实现沟通,深度跟一个人交换思想的时候,你会发觉一定会产生很多的冲突,比如夫妻之间,就是因为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差别很大,所以,人与人之间要沟通,一定要学会致虚极守静笃,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问题三:在第十八和十九章中,老子说因为大道废了才会出现世间仁义礼智信等美好品质,如果大家都得道了,就无所谓“美德”。这些品质现在是存在的,说明大道已废,那么,大道为什么会废掉呢?老师对性善论和性恶论又是怎样的看法呢?
六和先生答:我首先跟大家讲一个案例,比如我们一个家庭,非常的团结和睦,作为儿女都非常孝顺,一家都很和谐,这个时候有必要去讲到孝顺这个词吗?会去考虑谁孝谁不孝这个话题吗?当然不会,因为本身就是处在一种自然和谐的状态,道法自然。
自然就是它本来的样子,有爱才是家,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家庭和谐,这样一种状态自然而然的存在,就不可能提到仁义孝顺。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时候,就不会提到这些东西,往往是缺什么就补什么,比如我们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社会上讲五讲四美三热爱,讲不许随地吐痰,等等很多的规矩,之所以提出这些,就是因为社会上没有五讲四美三热爱,如果大家都做到了,还需要提这个吗?
当一个社会大力提倡孝道,提倡人要善良的时候,正是这个社会缺乏善良与孝道的时候。
老子道德经里面讲的道德跟我们现在生活中讲的道德是两码事,现在我们生活中讲的道德是仁义礼智信,老子讲的道是规律,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本体,是天地宇宙人生运行的法则,万事万物称之为道,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合乎道的言行就称之为德。
在道德的层面是合一的,道生万物,万物有道,是没有分别心的,整个社会都是自然和谐,一旦倡导仁义智慧的时候,就出现了二元对立,有仁就有不仁。
尊道贵德的状态就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那么,为什么大道会废掉呢?就是因为我们头脑中每一个人都有自以为是的想法,自私自利的欲望,一旦有这些东西的时候,就会产生分别心。
当我们的分别心产生的时候,道德就不存在了,因为一旦产生对立的时候,就是背离了道德。
性善论与性恶论是我们传统文化一种最基础的,对人性真相的解读,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讲人之初,性本恶,告子说,人性本如水,无善亦无恶。
孟子的性善论讲的是人的天性,良知,每一个人都有天性纯善的良知与本善的成分,荀子讲的性恶论主要是针对于秉性,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恶性就是纯恶无善,告子讲的无善无恶是人的后天习性,后天的习性有好有坏,本来的无善无恶,因为后天的影响而出现了善恶。
感恩老师的大爱分享与细心解读,致虚极守静笃,恬淡虚无,静心笃定,放下自私,放下自我,跟随老师的脚步,行在道上,乐享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