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RichardZ | 来源:发表于2014-05-06 23:57 被阅读279次

    2013年7月下旬和家人到日本旅行,经过了东京、京都和大阪三个城市。我和爱人都是第二次到日本,一路上我们仍旧感慨不断。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我最大的感受,是“敬”这个字。

    用敬这个字,经常组成一个词叫“敬畏”。有一些“敬”是出于“畏”,例如要遵守某项规定,否则会受到惩罚。一个国家或者企业,如果能够做到出于“畏”的“敬”已经是非常好了,居民遵纪守法,企业令行禁止。但是纯粹出于“畏”的敬是不牢靠的。当犯规不会被察觉,或者惩罚的成本小于犯规收益的时候,人们就会因为“不畏”而“不敬”,比如闯红灯。在日本10天,我只在东京注意到过一个人闯红灯。那么这种遵守就不仅仅是出于“畏”了,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对一个国家来讲是一种文化,对个人则是习惯。这种敬,是多少企业的老板希望员工能够做到的。在中国,这也是最稀缺的资源之一。

    在日本,我看到的“敬”有“敬业”。在东京迪士尼,有很多卖饮料或者商品的小车。我注意到销售人员在一刻不停地招手和微笑,除非有人买东西或者问路。我估计迪士尼可能有这个规定,但是每当我注意到这些人,没有见到一个不招手微笑的。当天东京非常热,有时候路上也没有什么人,这些服务人员仍旧没有折扣地招手、微笑、招手、微笑......。在大商场购物时候,好几家商店的服务员是在付完款之后走出来把袋子给顾客,而不是通过柜台递出来。开始我以为是某一家店铺服务比较好,后来发现大商场基本都是这样子。飞机离开大阪,女儿告诉我,机场有三个地勤在飞机启动后鞠躬、招手、目送。这种敬可以算是“敬畏”的“敬”,员工遵守企业规定,不偷懒,不取巧,不走形。

    还有一些“敬”则是一种责任感和做事做彻底的习惯,这是对人和事的“敬”,而不是出于“畏”或者规定。刚到京都,在小巷子里面找不到入住的酒店,就问了一个路过的女孩子。这个女孩子对附近似乎也不熟悉,拿出来ipad通过地图定位,带我们附近转了一圈还是没有找到。后来打听拉“黄包车”的车夫才知道具体地点。这个女孩子带我一直走到酒店门口。我用英文和她说“告诉我位置我自己过去就可以”,她还是带我到了酒店。几次问路都类似,没有人会说不知道,不知道的话他们会找其他人来问,直到问题解决。

    几年前第一次去日本的时候,合作公司排了一个小姑娘送我们到去箱根的火车站。小姑娘一定要站在月台上目送直到开车,火车走远了还看到她向火车方向鞠一个躬。这个事情给我留下很深印象。这次去日本,一位在日本10多年的中国朋友请我们吃饭,吃完饭后他带我们到地铁站,帮助我们买完票送入地铁。我在地铁电梯上回头,发现这位朋友一直站在入口目送我们。不知道这是否是日本送人的基本礼节,但对一个中国人来讲感动的要命。

    这些“敬”,不是因为遵守什么规定,而是一种习惯,把事情做完整,心态上不着急、宁静、质朴。

    对于日本,中国人有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大街上各种日本车,女青年拿着各种日本相机拍照,男青年们追逐各种日本爱情动作片,而电视里演着各种杀日寇的电影电视剧。抛开情感因素,我对这个环境是很羡慕的。最大的希望是中国人有更多的“敬”,对人对事。首先做到“敬畏”,遵守规则,遵守承诺。进而,对自己“敬”,发自内心的认真。

    我相信中国文化中本不缺少这些,中国文化本来就是日本文化的根源之一。可是现在这种“敬”过于缺乏了。不过换一个角度看。如果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在这个浑噩的环境中保持一种敬意,短时间可能会吃亏,长时间会赢得认可,从利益以及精神层面。比如海底捞。

    希望在我这一代以及下一代,中国的“敬”越来越丰富。

    补充:

    上面是2013年写的一篇文章,从我之前的博客转移到简书。

    这两天刚好有一集“东吴相对论”,题目就是诚敬去哪儿了。谈的就是这个“敬”,说得非常好。大家有时间可以听一下。如果找不到可以搜索或者到苹果的podcast上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lpr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