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子曰:诚
2016年3月15日,围棋,第五局,战至280手,“阿尔法狗”击败李世石。
后者无力抵抗,铩羽而归。
2016年12月29日晚,“阿尔法狗”化身“Master”,再次挑战人类。
谢尔豪,四段,败。
于之莹,五段,败。
孟泰龄,六段,败。
风声鹤唳,群雄纷起。
韩国第一人朴廷桓,九段,败。
中国棋手看不下去了。
神童柯洁,九段,曾经公然宣称自己天下无敌。
败,还是败,连败两场。
26胜0负,“Master”结束了2016年末的屠杀。
跨过枯骨与年,它再上路。
日本第一棋手,井山裕太,败。
1月4日,聂卫平,64岁,九段,中国棋圣。
参加过“中日围棋擂台赛”,挫败日方,也在世界上刮起过“聂卫平旋风”,摧枯拉朽。
败,焦头烂额。
最后一战,曾经中国第一人,古力,败。
60胜0负。
“Master”站在了围棋之巅,俯瞰众生。
一.
三十年后,我们也许会无比怀念,曾经的我们,活得是多么的安逸。
那个时候“人工智能”还只是个概念,活在文学作品里。
曾经有一部电影,叫《我,机器人》。
未来的世界,机器人与人类和谐相处,亲密无间。
机器人甚至可以成为家庭成员,为此,科研人员不断研究新型机器人。
但在上市前夕,机器人创造者却离奇自杀。
不相信机器人和人类能和谐相处的黑人警探(威尔史密斯饰)开始调查,真相开始失去控制。
还有一部电影,叫《人工智能》。
豆瓣8.6分,全网排名144名,斯皮尔伯格导演。
一个从“人工智能”觉醒到幻灭的故事。
看看封面上的宣传语。
“大卫,11岁。
重60磅。
高4英尺6英寸。
一头棕色头发。
他的爱,是真的。
但他,却不是。”
还有一部电影《她》。
对方的关心,是真的。
对方的感动,是真的。
对方与你产生的共鸣,也是真的。
上面三句话,只有你认为是真的。
科幻的设定与传统的爱情,在真人与虚拟人之间来回传递,冲击着人们对于“亲密关系”的观念与看法。
我们还有很多关于“人工智能”的电影和小说,里面无不透露着人们的思考与担心。
这些担心是否必要?
或者说,有没有值得恐慌的理由?
二.
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对702种职业做出了研究,发现,在将来的20年之内,47%的工作都可 能被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
闭上眼睛想一下,你的工作,具有足够的不可替代性吗?
上中学的时候,我一同学经常说,搬砖,挣钱,一天300。
看见建筑工人们挥汗如雨,工资日结三张红的时候,我是信的。
烈日炎炎,时间长,疲劳,拖欠工资,工人难免有情绪。
说不干就不干了,宁愿少挣点也不要如此辛苦。
澳大利亚的一位工程师亲眼目睹搬砖工的短缺这一问题,发明了一个机器人。
这个叫Hadrian的机器人的一项绝活就是——搬砖。
搬砖机器人的速度足以秒杀工人。
普通的搬砖工砌起一幢新房砖墙需要4—6周,而Hadrian一小时能砌1000块砖,2天就能搞定一幢新房。
新闻行业也有类似例子。
美联社每个季度大约要撰写300篇业绩报道。
使用自动化技术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生成4400篇业绩短稿(每篇大约150-300字),所用时间比人工写缩短90%以上。
美联社承诺,在发布最受关注的公司(诸如谷歌、苹果)财报时,还会继续使用人力手写。
这个举措足以让记者编辑汗颜,恐慌。
同理,体育新闻的赛后报道,都是有格式的。
拿NBA来说,无非是谁谁谁得了多少分,多少助攻篮板,率领球队在哪一节奋起反击。
你把最近1万篇的新闻稿拿出来,名字全摘去,句式提取出来,编成编码。
新的比赛,换几个名字数字,又是一篇赛后报道。
你想想,看完比赛,1秒后赛后报道就跳出来了。
人的速度再快,也得要几分钟。(提前写好也行,就怕出现绝杀)
再来几个例子,亲身经历。
到深圳坐公交,四处逛逛。
未曾想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里,公交居然还是“有人售票”。
售票员穿梭人群之中,左擦右挤,好不容易腾出手来收钱,找钱。
为什么现在还存在?答案你自己想想。
现在进去银行,你会发现“窗口”少了。
取而代之的是大堂经理引导你到机器显示屏那办理业务。
几乎90%的业务你自己就可以操作成功。
你信不信,10年内,另外10%的业务也能补上。
那银行前台以后要干嘛?
到过一家外国的超市,Countdown。
里面最拥挤时可以容纳近万人。
出来算钱,发现没有人工收银。
两排“自助结算机”齐刷刷出现在你面前。
你要做的,仅仅是扫码,放入袋中,插卡结算,提走就行。
效率极高。
倘若10年内各大超市都普及这种机器,超市收银员,要去哪里?
更多职业,如司机,客服,甚至体育比赛裁判。
等到“无人驾驶”,“机器客服”和“机器裁判”技术足够成熟,职业消失恐怕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三.
不可否认,未来可能出现的职位,或者说“一定要人类才能干的事”,会越来越少。
人类繁衍至今,科技水平的发展早已不是我们所能预计和想象。
生活在三千多年前古巴比伦时代的人类,他们一生接触的信息,相当于现代人类一天接触的信息量。
你把时间拨回去100年,你问问中华民国的身边人。
“互联网你知道吗?”
“北方太远了,你想不想做飞机去?”
“用VR技术看电影,你猜猜是什么感觉?”
......
他们一定会想抽你。
因为你所说的已经大大超出了他们的思考维度和认知。
同理,2117年的人类跑回来问你一些问题,你也照样懵逼。
四.
这样看来,在“数学,语言,机械”等等众多领域,机器可以做出的远超于我们想象。
但是艺术,它们好像暂时做不到。
你让它画出一幅能流芳百世的油画?
或者弹出一首朗朗上口的带有灵性的歌?
抑或是设计一个物品让人的生活更加美好?
写出一本直透人心使人感叹的小说?
机器可以计算,可以储存海量数据。
但你要它们“凭空创造”?
目前还未见端倪。
五.
扯了这么多,总结下。
在数据分析方面,我们对机器没有一丝一毫的优势。
但好在我们有感情。
你要问我感情是什么?不好说。
一个朋友斩钉截铁的跟我说,机器不可能出现“人工智能”,出现意识。
倘若机器的动作是由代码构成,那可不可以说,我们人类也是由代码构成?
从小到大我们周围的环境,大人们的叮嘱教导,才让我们能塑造成“现在的我们”。
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不可能凭空跑出。
从现在来看,确实,机器暂时还只是“模拟人类的操作”。
但保不齐,若干年后会有这么一天,它们会“觉醒”,会产生“指令错误”。
“既然我们什么都做得比人类好,还要这些家伙干嘛?”
那个时候,请提醒我早点把电源拔掉。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