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来自芬兰的墨轩,今天应朋友的要求,我们聊一聊,如何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话题。
1.沟通的前提——共同的认知。
沟通这个词语,在英语当中叫做communication。它的词根是com。com有共同,一起的意思。很显然,如果想获得有效的沟通,那么具备共同的认知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从中文的字面意思来看,沟通是把两条沟用一种方式进行联通,这说明两条沟之间原本是有障碍的,沟通呢,就是需要在两条沟渠之间建立一条共用渠道,破除这个障碍。而建立共用渠道的重要工具就是两个人的共同认知。
我们先从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讲起,我记得我的孩子小时候不大喜欢,甚至有些抵触跟我一起去逛商场。有些不明白,明明商场里边有这么多好玩好看的东西,为什么她不喜欢去呢?
后来我发现了真正的原因: 那就是商家要么把最没有吸引力的东西或者是最丑的东西放在最下面,要么下边放的都是货柜。从小朋友的这个高度来看,只能看到一些无趣的商品,或者是一些柜子门。
成年人个子高,在商场里所看到的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孩子看到的无趣的柜子门是不一样的,孩子当然就没有了逛商场的乐趣。这就是孩子和大人之间缺乏了共同的对于商场的认知。
类似的还有两代人对于摇滚的看法,很多不太开明的家长认为摇滚会教唆孩子距离自己越来越远,越来越叛逆。而孩子却认为这是一种富有张力的表达,给了无处安放的青春一个合适的出口。
再比如说两代人对于化妆的看法。家长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不应该打扮自己,而孩子们认为合适的着装,合适的打扮可以让自己更自信。
再比如说对于电子游戏的看法。有多少家长认为电子游戏是一种杀时间的,浪费精力的坏家伙。又有多少孩子认为,电子游戏是自己和小伙伴们沟通交流当中必不可少的社交谈资之一。
一些小事情,两代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这都是正常现象,问题就在于,两代人能不能取得共同的认知,哪怕在某一个角度有共同的认知也可以。
2.以大人的认知程度去迁就孩子的认知程度,会相对容易。
如果面对某一个问题,双方持有截然相反的看法,那么又如何获取共同认知呢?无非只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就是家长去迁就孩子的认知,另一个方法就是提升孩子的认知程度,达到家长的这个层面。
哪一个更容易呢?如果孩子迅速达到家长认知的层面,那么这个孩子一定是情商或者是智商超常才可以。我们以前介绍过,情商和智商是如何得来的。这么看来,我们家长去迁就孩子的认知水平,实际上是更加容易的。
比如在逛商场的这个例子当中,我们家长就可以轻易的蹲下来,以孩子的视角来看她的视野,就可以理解到为什么孩子不爱逛商场。解决的办法是:你把孩子抱起来,让他看到你的视野,也许孩子就会因此理解大人为什么喜欢逛商场了
在对于摇滚的理解当中,孩子也许一时半会儿不能够体会古典音乐的魅力。但是家长可以降下身段,去听一些新摇滚,也许家长会认识到现在的很多优秀的摇滚作品不仅仅是叛逆的表达,也不仅仅是青春的符号,人家有很多对社会的,对于人类的,对于某些现象的深度思考,挂一漏万是不对的。当家长也理解摇滚的一些现状,那就可以在某些程度上跟孩子获得共同的的认知,在这个共同认知的基础上,去甄别一些摇滚音乐的好坏,是不是要比一棍子打死好得多?
臭美这件事儿上,一般家长趋向于:在上学阶段,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尤其女孩子不要总想着好看的衣服啊,美丽的妆容啊。可是青春期的孩子,这方面拦得住吗?可能没有几个家长知道长得不好看的孩子为此有多么自卑。七后八零后的家长们,回忆一下自己灰头土脸的青春,请允许自己的孩子在如花般的年纪里,恰如其分得绽放一会儿吧,耽误不了太大得事儿。
对待游戏上,你很难让现在的孩子立刻理解,其实社会就是一个大游戏厅,现在学习就是一种不断的武装自己装备和工具箱的过程,只有现在武装好了,将来才有可能在社会这个大的游戏厅之内,很爽快地才能够打怪升级。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游戏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回想我们的童年,看一本武侠小说,哪个不是偷偷摸摸的?可是如今,金庸武侠小说里边的人物成了阿里巴巴员工的花名,就是因为在那一代人的认知当中,金庸的小说是一个共同认知的载体, 而阿里巴巴是业内公认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做的最好的公司。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我们禁止孩子玩任何的游戏,是不是也挺残酷?他们会不会因此缺失了一种与未来的伙伴有效勾连的一种文化载体?这事儿不绝对,但是我们可以多维度思考,毕竟我们是成年人。我们换位到孩子的程度去理解他们的认知,要远远的方便于孩子提高到我们的角度来认识问题。
3.让孩子听话,不是我们的沟通的目的,得到孩子的认可对父母来说更重要。
在这个“听话”问题上,我曾经犯过严重的错误。当老师的时候,我曾经跟学生说过一句话——现在的你们能听话就是好孩子。现在的我为这句话而深深的感到懊悔并且为此道歉。那是年轻时候的我,为了取得好成绩,希望孩子们能够听话,在学校的规划安排下,多考几分,为学校,也为混沌的自己争得一点点虚荣的荣誉。
如果现在能够重新来过的话,我一定会说——独立思考的孩子都是好孩子。
在“听话”这个话题上我们犯的错误,实际上是一个概念性的错误。教育的核心动词应该是“成长”,而不是“管理”。
很显然,孩子听话,实际上是大大方便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管理,但是在孩子独立思考和健康成长方面是减分项。
我们今天的总话题是如何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提出话题的朋友还有一个补充问题,就是如何让孩子认可父母。这个说法非常好,因为它不是让孩子简单的去听父母的话,而是想办法让孩子认可父母。得到孩子的认可往往意味着父母具有主导沟通的话语权。
我很欣赏这个说法,这就意味着孩子可以跟父母保持不同意见,但是认可父母这个人!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做亲其师,信其道,用在父母身上也管用。当一个孩子深度认可父母的情况下,距离信其道也就不远了。
成功光环对孩子来说都是有吸引力的,我记得一个孩子写作文,写的是给爸爸的一封信,其中有一句话是:“爸爸,您也算是成功人士了吧……”后边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希望得到爸爸的点播。显而易见,成功的光环直接让孩子信服。
可是多数的父母是没有成功光环的普通人,怎么让孩子认可自己呢?
没有那种成功的光环,那我们可以有庞大的知识量,让孩子对我们的意见达到足够重视。
如果我们也没有庞大的知识量,至少父母在年龄和人生经验上碾压孩子不成问题。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有资格成为孩子意见的的引领者,用这经验来说明你的观点正确,引用大量的事实来佐证你观点的正确。
比如一个妈妈想告诫孩子不应该早恋,就跟孩子讲了三个女人的故事。这个三女人都是这个孩子认识的阿姨。
第一个阿姨有一个学习意大利语的梦想,但是上高中就恋爱了,不到20岁就生了第一个孩子,从此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是带着三个孩子的单身母亲,三十多岁了,还是没能进入大学实现梦想,曾经的学优生因为一场早恋改写了人生的轨迹。
第二个阿姨从目前来看生活也不错,上大学的时候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大学期间结婚生子退学。现在三个孩子都长大了,想捡起来原有的好专业已经不可能了。丈夫是大公司高管,一家人生活得非常不错。但是这个阿姨有一个潜在的风险,那就是一旦由于某些原因失去了现在的丈夫,未来的生活来源会有问题。她的幸福是建立在男人一切顺利并且持续爱她的基础上的,这个基础是个变量。
第三个阿姨和第二个阿姨上的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专业。所不同的是第三个阿姨,在完成学业的时候非常认真,是优秀毕业生。长相一般的她,用她优秀的品质吸引了现在的企业家丈夫。两个人各自拥有事业上的不同发展路径。丈夫经营着自己的公司,而这个阿姨在某一个非盈利组织机构担任CEO,管理着一个庞大的基金项目,在她的领域当中做到了全国最好,一度当选为那个领域的全国年度人物。很显然,第三个阿姨可以不依靠任何人生活的很好。
利用身边的三个案例跟孩子说明早恋的结果,这个家长就是借鉴经验来佐证观点正确,取得孩子的认可。
如果孩子长大了,连经验也不能够说服他,那最后一张王牌就是就让孩子感受到你跟他讲的,完全出于你对孩子无私的爱与负责的态度。
4.说服和引导都需要技巧。
还记得小时候我们家长常说的一句话吗?说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这种极端家长制的说法,在现代社会是行不通的。
在这一个小节我们术技术的层面来说一说怎样来说服孩子。
如果时间允许,请忌讳直接拒绝,谨慎说不。
作为父母,我能常常需要“审批”孩子的一些申请,尤其在遇到第一次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谨慎地说不。比如,当我们的孩子第一次询问我们是否要打一个耳朵眼儿的时候,当我们的孩子第一次向我们索要额外的零花钱的时候,当孩子第一次询问我们能不能到同学家过夜的时候,甚至是当孩子第一次询问我们能不能到KTV去,给同学过生日的时候。
这些在孩子们心目当中设想了许久的人生第一次,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首肯,即便家长不同意,也千万不要立刻拒绝。用询问的方式问一个为什么,或者是让孩子陈述一下理由会好过直接说不。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促进家长和孩子之间交流的一个契机,我个人甚至认为这是一个家长可以堂而皇之的窥探孩子成长机理的好时机,也是一个我们可以重新的捡回来倾听技能的好机会。
比如孩子说我可不可以打一个耳朵眼儿?你就可以问为什么?如果孩子说,我周围的女同学都已经打了耳朵眼儿了,所以我也想打,从这个答案当中你可以推断出什么来孩子可能需要从随大溜的行为当中,寻找安全感。那你就需要从敢于特立独行这一方面引导:流行的未必是好的,比如说流行感冒;要敢于与众不同,做唯一的自己更加有价值等等。如果孩子的答案是:她觉得戴一个耳环很好看,那你可以稍微警惕一下,是不是孩子进入青春期需要引起男孩子注意了,你可以暂时拖延一下,然后去观察她生活当中有没有其它方面的变化,比如更换衣服穿搭的频率是否增加了,每天会不会换不同的发型,是不是开始悄悄的描眉画眼了等等。这时候如果直接说不,很容易引起矛盾和冲突。
第二种可以稍微延缓一点的方案叫做yes,but。用中文的句式就是是的,但是。
为什么先要说yes,是因为每一个孩子在提出一个新的要求的时候,他都期望得到对方的认可,如果此时你的第一反应是那就可以说给他一种缓解情绪的缓冲地带。直接拒绝可能导致以后她不再像你咨询,而是先斩后奏。比如说刚才那个打耳朵眼儿的例子,你可以这样说:是的,你可以打,但是能不能等到18岁以后,因为现在你现在的年龄还不能为你成年以后的决定负责任。万一以后你想当一个宇宙宇航员呢,如果你要是有了耳朵眼儿这个伤疤,而且你又是一个疤痕体的话,有可能以后对你进入太空造成一定的障碍。孩子可能说,我不可能以后进入太空的,我也不想。你可以说:对,以你现在的认知,你认为你以后不能进入太空,但是你18岁以后可能就改变主意了,甚至你80岁的时候可能还想去一趟呢,谁能说得准啊?到那时候你就会认为我现在同意你打耳朵眼儿,就是家长的一种失职,为什么当时没拦着呢?
这个yes实际上是一种认同感,至少让孩子感觉你和他站在同一个角度的,but后面这个,但是后面才是真正的重点,你给他分析你所担心的情况是什么,鉴于这种担心,建议最好不要如何如何,你看实际上它还是一个说不,但是有了这样一个缓冲地带,当孩子感觉到你和他是同一个战线的,他的叛逆就不会那么强烈了。
第三种说服的技巧是,用有建设性的意见,或者是有限制性的描述来代替否定的表达。
直接说不容易引起孩子的直接反感,yes but,时间长了孩子也就会明白这是一种变相的说不。
更高级的方法呢,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用一个建议来替代说不。我们还拿打耳朵眼儿为例,假如孩子说,我想打耳朵眼儿。不管他是出于从众心理,还是出于想吸引男孩子注意力的心理,你都可以给出来一个替代的解决方案。反正作为一个学生,你也不能经常戴耳环,偶尔需要的话,我们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来取代,比如购买耳夹式的耳环或者是磁吸式耳环。一方面临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另一方面积极的去寻找应对的策略,给家长一个缓冲的时间。等我们想好策略之后,安排一个正式的场合,跟孩子郑重其事的提出来:第一,能够独立思考,不盲从的女孩子是优秀的和值得家长骄傲的。第二,家长已经意识到了,你的青春期已经来临,能不能跟爸爸妈妈讲一讲你希望你的青春如何度过。在这种谈话当中,父母和孩子可以敞开了谈恋爱观。及早的给孩子以指导,总比临时抱佛脚的强。
刚才我还有一个说法叫做用限制性的描述来取代说不。假如一个男孩子向你提出来要求,要求每天拿出来一个小时,让他打游戏,你该怎么办?不能直接说不,yes,but也不管用。一时半会儿也拿不出来一个取代的方案,那么就可以使用限制性的描述。比如这个限制性的描述,可以是这样的:你提出了每天一个小时的游戏时间,说明你对你的时间是有一定规划的(先肯定),能不能让我们看一看你每天当中对于其他事物有什么规划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一个小时是否影响了你其他的事务安排,或者是是否影响了你的学习进度?拿出来时间表一看,游戏的时间占空余时间的30%啊,我们觉得有点儿多。这样吧,在你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学习进度的情况下,你看半个小时的英语电影,你还有半个小时的游戏时间,你看怎么样?
这样呢,首先肯定了他对时间上有规划,这是一个好品质,然后审核他的时间表的基础上对他提出的主张设定限制。只要你的限制合理,孩子一般的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在这个小节当中,我们说了谈话是有技巧的,其实引导孩子也是有技巧的。
我们以前主妇高参当中说过,语言本身表达出来的信息量只有7%,而其余的信息量都是靠其他途径来传递的。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引导孩子,用说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家乡的微习惯,眼神,动作,甚至着装甚至都可以成为沟通的信号。
比如你和孩子在亲密程度实际上是可以分级的。比如愤怒,板着脸,正常表情,微笑,摸摸头,拥抱等等。当你的常规是微笑的情况下,突然间不微笑,对于孩子来说就代表了一种不认可。不愉快事件发生过后,一个拥抱可能是一个破冰,进行沟通的开端。对于一个孩子成长中的孩子,突然有一天你非常有仪式感的,穿了西装打的领带,并且给孩子也做了同样的打扮,然后给他一个很正式的邀请函,请他到某一个咖啡厅跟你一起谈谈,孩子日后期待中的女友或者是男友是什么样子的,我相信当孩子长大了,一定会回忆起这场谈话。因为服装,氛围,仪式感都帮助你传递信息。
当然,常规的交谈促成的惯例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渠道。比如吃饭的时候询问孩子的近况,一起散步的时候关心一下孩子之间的八卦,主动带孩子看一些娱乐的综艺节目,提高孩子的眼界。
有计划地带孩子听音乐会,去艺术展或者看场电影,这个我们在审美力那一期讲过。这些活动都能够增加两代人之间的共同话题。第一部分的时候我们说过,共同的认知是沟通的前提,增加共同的话题就是给自己更多的沟通切入点。
今天的分享差不多就这些,希望能够帮到您。如果还有其他的话题建议,欢迎微信中给我提出来。或者就在这里留言。
谢谢各位再次拿出宝贵的黄金时间跟墨轩一起度过。我们下周二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