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简书电影院
不要害怕入殓师,他们是让你变美的人

不要害怕入殓师,他们是让你变美的人

作者: 杨拾桉 | 来源:发表于2019-05-21 00:39 被阅读7次
    图片/《入殓师》

                              “一”

    小林大悟是一位大提琴演奏家,但是因为乐团解散,他被迫失业了。

    为了梦想,他花费一千八百万买了一把高档大提琴,本以为此后道路会是一帆风顺,没想到一切都戛然而止了。

    迫于生计,他卖掉琴偿还债务,在妻子美香的鼓励下,他们一同返回家乡,在报纸上看到UK代理商的“旅行”招聘广告。

    “送行人”也即“入殓师”,不是字面意义上送别行人,而是为已故的人整理面容和身体。

    因为曲解招聘信息,小林阴差阳错地从事起殡葬行业。

    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逝者是一位独居的老太太,被发现时已经死了两个星期,尸体已经腐烂,臭味弥漫。

    老入殓师佐佐木告诉他:“你还挺倒霉的。”

    这对小林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第一个客户就让他受到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暴击。

    在公交车上,十几岁的高中生窃窃私语,捏鼻嫌弃他身上的尸臭味,他自己心理上也陷入了极度痛苦。

    在浴室用肥皂洗了一遍又一遍,把身体搓得通红,回到家紧紧抱住妻子,用力呼吸她身上的味道。

    那是他初次接触这个行业认知上的崩溃,极力掩饰职业,不敢向亲人坦白。

    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把“死亡”看作禁忌,自古以来都避讳提起它,葬礼和丧事被赋予黑暗、肃穆的色彩。

    所以,入殓师成了一个不受待见的群体,他们对自己列下许多不成文的规矩:

    不参加亲友的婚寿喜筵,不主动告知别人自己的职业,不递名片不握手,不对访客说“你好” 、“再见”、“一路走好”等。

    每天和死人打交道,在心里层面上难免让人觉得不干净和不吉利。

    所以,当妻子发现他的秘密后,用尽全身力气抗拒道:“别碰我,你不干净。”

    儿时的朋友失望地拍拍他的肩说:“做什么都行,找个正经的活干。”

    而此时的小林已经由最初的抵触、恐惧变得手法熟练,坦然面对死亡。

    他说:“把失去的人重新唤回,赋予永恒的美丽,这个过程,平静、细致,而温柔。重要的是充满爱,目睹每一次的生死离别,舒缓、完美、深深地打动着我。”

    他会在给逝者化妆时不知不觉掉眼泪,会温柔细致地对待每一个无生命体,会尽力还原死者生前的样貌,让他们在这世上的最后一程走的体面。

    他深刻目睹了每一次的生离死别,也感慨于每一个失亲家庭的悲恸,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生死观。

    师父佐佐木很欣赏这位年轻人,认为他生来就该做一个入殓师,或许是因为小林对逝者流露出掩盖不住的悲悯,又或者是他具备这人间少有的尊重。

    怀孕的美香从娘家回来,仍然劝告小林换个工作。

    但是,当目睹了母亲好友――澡堂阿姨的死亡,逝者经小林之手后,毫无生气的一张脸重新焕发生机,一丝不苟地为她佩戴丝巾,使她作别这个世界时,是带着美丽的样貌离开的。

    那一刻,小林得到了亲人的谅解。

    她的妻子可以坦然地告诉别人:“我的丈夫是入殓师。”

    不要害怕入殓师,他们是让你变美的人

                            “二”

    以上这个故事来自日本电影《入殓师》,曾获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奖项。

    在我看来,他最大的成功是把“入殓师”这个职业从隐匿之处带到大众视野,用温润的电影画面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来征服观众。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被它的片名吓住,内心产生诸多排斥,但其实电影并没有恐怖血腥的画面,你甚至都看不到尸体,它只是用温暖的幽默感击中观众的心。

    你断然不会被感动到嚎啕大哭,但会被凝重的气氛一点一点吞噬。

    电影讲述一个大提琴演奏家蜕变成入殓师的故事,但更多的是通过入殓师这个角色来反映日本民族的生死观。

    日本是一个仪式感很强的国家,不仅在纳棺、火化这种死亡仪式上,在老太婆的澡堂、老社长烤河豚白、甚至圣诞夜的炸鸡配大提琴上,也都显得庄重。

    他就像一个魔术师,在毛巾被下完成脱衣、清洗、穿衣的的程序,一边操作,一边防止被子脱落,轻轻地拽着它,很缓慢,很温柔,很熟练。

    亲属们只能看到逝者的脸、手和脚,当入殓师完成遗体化妆以后,鲜活美丽的面容躺在那里,仿佛只是睡着了,整个仪式平静细致而温柔。

    把失去的人重新唤回,赋予永恒的美丽。

                              “三”

    百度词条上显示:入殓师又叫做葬仪师,为死者还原未死之状。主要出现在日本,后进入中国。

    中国没有“入殓师”这个说法,在日本,这个工作被称作“纳棺”,也叫做“送终人”,国内称他们为“遗体整容师”。

    根据遗体受损情况和家属的要求,他们用特殊手法将遗体尽量恢复到逝者的生前状态,使他们的面貌尽可能看起来平和自然。

    工作流程相对日本来说,也有很大不同。

    中国的殡葬行业分类很细,抬尸的叫“运尸工”,化妆整容者叫“遗体化妆师”,火化者叫“火化工”,他们都被纳在了殡葬体系。

    而电影中的纳棺人似乎是独立分开的,工作地点在逝者家中,国内在殡仪馆进行,整个过程亲属是不在场的。

    有些需要特殊处理的遗体:遭遇交通事故头部遭到碾压的、溺水死亡腐烂一个多星期的、葬身火海浑身烧焦的,面部塌陷、缺损、头部外创的……

    对于入殓师而言不仅是技艺上的考验,更是心理承受极限的一次次挑战。

    若逝者生前携带传染病,家属无要求的,一般会直接火化。

    中国入殓师的调色盘,采用的颜料不是我们日常用的化妆品那些传统材料,而是唱戏用的肉色油彩,这样比较容易固定颜色。

    几支画笔、几管颜料、一副镊子、一瓶头油、一把梳子、一大袋的棉花和浸有福尔马林的纱布。

    人死去后停止了新陈代谢,肤色一般比较苍白,皮肤松弛,所以需要用棉花填充口腔,使嘴巴的形状看起来正常。

    国内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并不多,最早的是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后来,北京民管院 、武汉民政学院 、重庆城市管理学院等多所学校也都开设了殡仪专业。

    始建于1908年的上海宝兴殡仪馆,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殡仪馆之一,2013年冬至其正式推出上海首支“入殓师”团队和“故人沐浴”服务。 

                              “四”

    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在哪个国家,入殓师这个职业仍承受着太多的刻板偏见,来自周围人的异样眼光和亲友们的不理解,更重要的是,说服自己去做这份工作已经是面临很难的心理建设了。

    之前看过一篇报道,有位老入殓师从来不主动给别人发微信,收到了朋友们发来的搞笑视频,也忍住不回复。

    他从不去别人家里串门,哪怕是朋友们思想比较包容,不觉得接触逝者晦气,他也不做那些有可能在他们遇上倒霉事儿后产生误会的事。

    年轻一代尽管不会这么做,但囿于职业的特殊性,仍然不能活在别人正常的目光中。

    遇到事的时候,人们都对他们比较尊敬,可工作做完之后呢,仍然不太看得起这份职业。

    人不可避免地都要死去,在和世界分离的那一刻,为什么不选择体面离开呢?

    入殓师更像是摆渡人,尽可能以最美的方式送逝者最后一程。

    他们比每一位生者更能明白死亡的意义,也比我们更能体味生命的美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要害怕入殓师,他们是让你变美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lsl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