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
期望我们能大方谈心理

期望我们能大方谈心理

作者: 苏善妮 | 来源:发表于2020-03-10 13:25 被阅读0次

    原创/ 苏善妮

       

            “你心中是否曾有过小小的阴影,使你害怕去做一些事情,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1」

            12岁那年的冬天出过一场小车祸。正是过年期间,车流量大。

            那一年的冬天是很冷的,家里还没有车,我坐在摩托车后座上,风吹的脸生痛,妈妈坐在我的后面。

            就像被突如其来的飓风拉扯一样,我和妈妈毫无征兆的被拥挤的车流拽下,在地板上摩擦了近50米。

            或许是擦伤的痛,那瞬间我坐在拥挤的车流中嚎啕大哭,周围的车都停止了,耳旁想起汽车的鸣笛声。妈妈躺在离我50米的距离,夹在车流的缝隙中,爸爸的车停在了离我100米的距离。

            用上帝视角看的话,是多么滑稽的场景;所幸的是,我和妈妈都是幸运的。

            扶起身后我和妈妈全身都在发抖,我算轻伤,妈妈伤到了腿,脸和眼睛均被擦伤。没人知道肇事者是哪辆车,又或许是我记错了,如今这些都已不重要。

    「2」

            但那年,周围人关心的都是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听到最多的话是“人没事就好”。

            自始至终没人关心两个经历小车祸的当事人——我和妈妈心中有怎样的恐惧。

            后来乃至现在的我都害怕车流、害怕聚集的鸣笛声;恐惧大卡车突然大声的喇叭;骑自行车上流量大的马路会生理性的停车。

            我想我的妈妈也跟我有同样的恐惧,她到现在都不会骑自行车,学电动车时害怕的忘记刹车,以至于摔了个底朝天,从此再没尝试学车。

            但这并不是他们的错,即使是放在现在少数人的身上,或许也是同样的人没事就好的心理。

            因为人们对心理方面的知识是空白的。且绝大多数人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心理的,对心理学误解,对自己的心理也一无所知。

            以至于在事情刚开始出现苗头时,不会想到应该去求助。而是在事情严重到自身无法解决了才会想到心理是不是出现问题,才想到去寻求帮助。

            而多数人对心理学的认知源于社会传言、电视剧和电影。其中这些偏见包括心理、催眠、抑郁症、精神疾病等等。

    「3」

          对心理的误区:不要和学心理学的人聊天,不要随便走进心理咨询室;

            记得大学有门专业叫《变态心理学》,任课老师跟我们说笑。说她大学时习惯用手拿着书去上课,但她从来都是把专业书的封面埋在里面,连侧边的书名都要用手盖住;打车时和司机聊天,常常谎报自己是英语专业;

            因为在他们那个年纪上学时,人们对心理学是带有异样眼光的。

            很深刻的感受是,如今的学校基本上都配备了心理咨询室,但知道主动来找老师的学生寥寥无几。

            和学生聊天时,她们会说“来找心理老师的就是心理有问题的,大家都这么说”。在他们眼里,心理咨询室是一个问题人才会进去的地方。

            一次偶然,看过早期美国某心理医生给来访者做咨询的记录视频,发现来访者们并没有我以为的那么严重的心理问题。

            只是生活中遇到心理上无法过去的坎,从而逃避现实以至于影响生活;明明渴望却以否认的方式来隐藏内心的真正需求,因为不敢承认自身的过失或过分内疚与自责。

            这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但在我们心中却没有这种心理意识,我身边看到的有这么几类对待心理的看法:

            觉得要严重到快撑不住或症状爆发时才想到要去寻求心理上的帮助;

            因为过分害怕自己有心理问题而拒绝咨询,拒绝寻求帮助;

            觉得有心理问题的人才会去找心理医生,找心理医生的人都是有心理问题的;

            本质上来说,这些看法都源于对心理的认识还停留在严重心理疾病的概念上。

            除此之外,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大批打着心理咨询师旗帜的人,不惜夸大事实,甚至扭曲事实,以此从中获利。

            而今,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在2017年取消之后,国家正式整改文件暂未下达的现状下。这两年各大培训机构打着承办该证考试的旗帜四处招揽学员。

            诸如以上这类行为导致心理咨询行业鱼龙混杂,找一个靠谱的咨询师难上加难。

            但随着近年来心理问题事件的剧增,心理学的知识开始得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相关法律也在逐步完善。

            人们对于心理学的观念渐渐转变,但这注定需要漫长的时间。

    「4」

            譬如“催眠”。别和催眠师对视,他会控制你的思想。

            催眠一直是电影热门的题材,通常的场景是催眠师拿着特定东西在人眼前晃来晃去,边说着暗示语,紧接着就能让被催眠者听从催眠师的话语和指示。

            于是大众对催眠的了解便是:催眠师拿着特定的东西在你眼前晃来晃去就能把你催眠,之后你就会乖乖听从他。

            这一点也不令人意外,没学心理学之前我也这样认为,觉得神秘又神奇。直到大学接触了《催眠》课程,才发觉这跟电影完全是两回事。

            按我的理解来说:催眠是一种催眠师施加给来访者的强烈的暗示行为。是在催眠师和来访者双方达成信任和配合的前提下,进行的治疗手段。

            并不是所谓的被催眠之后便能任人摆布、骗取钱财、获得机密的手段。电影中不过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达到影视效果。

            这里简单说说上我个人催眠课的体验。

          上催眠课的老师在国外专门进行过催眠的系统性学习,他在课堂上以催眠表演的形式向我们演示催眠的过程。

            其中学生自愿当体验者,具体过程我将简化:他通过一套专业的催眠程序最终让学生整个身体达到像钢板一样的效果。

            为了更直观的展示,他在学生的头部和脚踝以下的腿部分别放上凳子,学生可以完全悬空,并且学生的腰腹部上能站人。

            最终,他再通过一套程序将学生的身体唤醒。

            唤醒后的学生体验:整个身体变得笔直僵硬,但意识是清醒的,知道周围发生的一切,有人站在身上却没有任何感觉。

            补充:真正的催眠疗法不是表演,不是这样的形式进行治疗,这里只是一种课堂展现形式,体会达到催眠之后的状态。

          催眠必须是在经过训练的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在出于研究和治疗的需要时,并在求治者自愿配合的情况下,方可使用,不能任意滥用。

    「5」
          譬如“抑郁症”。被当做标签的敏感话题。

          这一词在抖音上是敏感词,会被限流。

          奇怪的现象是,2019年发生的好几起死亡事件都直接与抑郁症扯上关联。于是我上了一堂抑郁症的课,得到三种反应。

            第一种是恐惧:“得了抑郁症就会自杀”,“我心情低落,对生命没有感觉,我是不是得了抑郁症啊”,“好恐怖”,“老师我经常想到死亡,想死”……

            第二种是调侃:“老师,我有抑郁症,你给我做个咨询吧!”,“某某有抑郁症,昨天还说要自杀”……

            第三种是无知:“什么是抑郁症啊”,“从来没听过”,“是精神病吗”,“会不会死啊”……

            这个结果是令我失望的,但值得庆幸的是,在众多学生依然有极个别学生对抑郁症有积极认识。

            当学生说“得了抑郁症就是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会很难受,是我们想象不到、也体会不到的那种难受,但是又不是他们自己想这样的”时,是件令人感动的事。

            在我身边还有不少人,对抑郁症患者持有错误消极看法。

            认为抑郁症是“闲人病”或者“懒人病”,强行给抑郁症患者安排事情做。

            对抑郁症有根深蒂固的误解——“抑郁症哪里算病,不过就是太作太矫情。”

            觉得抑郁症患者是没吃过苦才会经受不住挫折,以“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比你惨”来指责。

            提出一些想当然的意见或者建议。例如:“出门多交朋友,你的病自然就好了!”

            还有不少人患病而不自知,或者出于病耻感不愿意接受系统治疗。甚至,有患者想去医院治病,却被家人阻挠。

            无尽的痛苦会让患者觉得活着了无生趣,死亡才是唯一的解脱。很多人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

    「6」

          再譬如精神疾病,具有歧视色彩的词汇。

            电影中精神病院里病人的形象是神情怪异突然发疯大嚎大叫、六亲不认拿刀砍人、胡言乱语倒地抽搐口吐白沫等等。

            我曾去过精神病院见习,见过几个病人。

            出于安全考虑,我去的病区住的都是情绪稳定的病人,能够正常的交流。我看过的病人里有四五个都是精神分裂症,症状大多是幻觉和妄想。

            医生把他们带到我们面前,和想象的不一样的是。他们并没有偏激的行为,能说能笑,能记起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还能娓娓道来一部分,并且知道自己心理上的问题。

            他们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但经不起推敲,会把现实和虚拟联系在一起,像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医生带我们看过的第一个病人,当时他正在准备办理出院手续。他说自己的病,吃个四五年的药就能好,医生当场纠正了他“你要终生服药”。

            除了医生,我坐的位置是离病人最近的。我很清晰的看到他的眼里闪过一丝绝望,不由的心颤了一下,那种绝望与我所经历过的绝望天差地别。

            终生与虚无缥缈的事物做斗争,这大概才是所谓的孤独。

            看过的第三个病人是同我们聊天的人中看起来最正常的。他就坐在那里与我们畅聊,说自己的发病经历。时而皱眉,时而欢笑,与常人无异。

            发病原因是压力所致。诸如外地读书环境不适、恋爱失败、考试挂科、与同学关系不好此类原因,导致精神出现问题。

            都是一些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压力,大部分人都有过这种经历。但很少人认真正视过心理压力,去寻求帮助,排解压力。

    「7」

            除以上提到的常见心理学概念误区之外,国内大众对心理学还存在很多其他概念误区。如同性恋、性别认同障碍、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

            总而言之,国内大众对于心理学上的误解远不止于此。

            即使在深入接触心理学时看到了这个世界上诸多令人难以释怀的事情,也感受到了诸多无奈。

            但,我们需要纠正观念。了解自己的心理,走出阴霾,成就更好的自己。

            最后,我想说,心理学不是你们想的那样。

            不是找心理医生或心理老师就一定是有病,也不是一定有病才能找心理老师或心理医生。

            人没事就好这句话应该理解为身体和心理都没事,身体恢复很重要,但走出心理的阴霾更重要。

          身体会感冒,心理也会感冒,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都会变好的。

            期望终有一天,我们能褪去偏见,大方谈论心理;希望这个世界可以更美好些,人和人可以更温暖些。


    注:以上纯属个人见解,如有概念知识错误之处,还请与我联系指出改正,感谢各位阅读我的文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期望我们能大方谈心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lswdhtx.html